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南澳岛,真埋金银18缸?

S型隧道地貌示意图

章华老师揭开海盗藏宝歌谣之谜

吾道向南北,东西藏地壳,潮涨淹不着,潮退淹三尺。九坛十八缸,一缸连一缸。谁人能得到,铺路到潮州。这一句流传了四百多年的神秘歌谣,曾经为多少代寻宝人梦牵魂绕,引发了多少岛民、游人的探求与揣测,更吸引了不少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推断与研究,却至今仍扑朔迷离。四年前,位于南澳县东南三点金海域,沉睡了四个半世纪的南澳1号古沉船重见天日,似乎让人们更加坚信海盗吴平的藏宝之说。探宝者的脚步再次踏入了美丽的南澳岛吴平寨,耳边似乎又传来熟悉的歌谣,昨日的传奇仿佛重现眼前

吴平寨的前世今生

南澳岛风光旖旎,而岛上藏有富可敌国的巨大宝藏的传说更吸引世人的眼球。宋朝末年,宝藏之说就开始在南澳岛流传,到了明代,又出现了海盗吴平藏宝的传说。

当年的吴平寨就在今天的南澳岛深澳镇吴平寨村。据记载,446年前,横行闽粤海上的巨盗吴平曾在此安宫扎寨。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夏,朝廷派俞大猷来潮、惠歼灭了来犯的倭寇之后,使吴平陷于孤立。于是,吴平假降,暗地里却招纳兵力,继续为害一方。吴平败退,率残部败退入南澳岛。他选择深澳近海猎屿、虎屿东面山坪,安营扎寨,取名吴平寨。

《南澳县志》人物篇中提到,嘉靖四十四年,嘉靖遣都督俞大猷、副总兵刘显率水师3万人来南澳清剿。是年九月上旬戚家军抵南澳,十月中旬,俞家军驱战船300艘,俞、戚家军联军采用‘正面佯攻,背后奇袭’的战略合攻打‘吴平寨’。吴平腹背受敌,一日夜被俘被斩3000人,寨遂破。在今天深澳镇的一块石碑上,就记载着那场战斗的经过。

相传,吴平被剿灭之前,眼见朝廷不断发兵围剿,自知坚持不了太久,就将10多年来掠夺的财宝分装十八坛埋藏在岛上。但据当地的渔民称,他们盖新房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一些残存的围墙和石基废墟,但从来没有发现过任何宝藏的踪迹。

歌谣暗藏吴平宝藏玄机

吴平死后,有关18罐金银财宝之谜只留下一段歌谣:吾道向南北,东西藏地壳。潮涨淹不着,潮退掩三尺。

央视《走遍中国》摄制组曾深入南澳寻宝,在采访拍摄的半个月时间里,几乎跑遍南澳岛的角角落落,仍无法解开藏宝之谜。参加专题节目的原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隗芾,对此研究长达二十年,始终坚信宝藏是存在的。隗芾教授推测,潮涸淹三尺潮涨淹不着这句谜语前面应该还有两句,由于失传,所以后人无法确定宝藏的位置。而南澳岛还有另一个关于寻宝的谜语:水涨淹不着,水涸淹三尺,箭三枝,银三碟,金十八坛。同样令专家学者百思不得其解。

旅游小册开启探秘之旅

然而,对于南澳宝藏偈语之谜,从事多年教研工作的我市退休教研员章华有了全新的解读。日前,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我解读藏宝偈语纯属偶然。章老师说,今年1月份,他在海南度假时正好看到《不可不知的中国最美50地》的小册子,文中关于南澳宝藏的记载引起他的浓厚兴趣。这段时间以来,他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偈语的探秘,经过多次的实验,认为运用帕斯卡原理能揭开吾道向南北,东西藏地壳。潮涨淹不着,潮退掩三尺偈语的神秘面纱。

很多人一直把‘水涨淹不着,水退淹三尺’作为谜语去寻求谜底,其实,它提示的是一种符合物理基本原理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极少见到自然景观。章老师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说,被省略了主语水的偈语还原后应为(潮)水涨时‘水’反而淹不着(藏宝地),(潮)水退时(藏宝地)却被‘水’淹三尺。这不是故弄玄虚么?他认为,解破谜语的钥匙恰恰在补进去的水字。因为这样一来,海潮和水就变成了两个液平面:当海平面升高,(另一)水平面就低下去;当海平面降低,(另一)水平面却升起来。

帕斯卡原理揭示偈语之谜

章老师说,他是一个老三届的高中毕业生,当时高中的物理教科书里简单介绍过U型连通管(由一条软管连接两根玻璃管构成的简单连通管装置)的原理和水压机的原理。

起初,他也为什么样的容器里的两个液平面才存在着反向升降的关系而迷惑。后来灵光一闪:如果把U连通管和n连通管接起来怎么样?此时,参与的液平面增加到三个,三者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随后,章老师把S型连通装置管口向下的一端置入一个广口烧杯进行演示,当往S连通装置的向上一端的管口A中注入一点水后,会出现两个液面,再往广口烧杯的杯底加水(水面能没过接近杯底的连通管管口B),便有了三个液面。当继续往烧杯里加水,随着烧杯液面3的升高,连通管中间部分液面2缓缓降低,而同时朝上管口里的液面1在慢慢抬升(见S型连通装置示意图)。如果把烧杯里的水看作海平面的潮水,把标记←看作藏宝处的话,就可见水涨淹不着的过程。反之,当慢慢抽出烧杯里的水,又可见到水退淹三尺的奇观。章老师告诉记者,这个过程是符合帕斯卡原理的。帕斯卡原理指出,加在密闭容器中的流体(包含液体和气体)任一部分的压力,必然按照其原来的大小,由流体向各个方向传递。

章老师还专门制作了一张藏宝地模拟地形地貌示意图。如图所示,相当于S型连通装置的B处是一个涨潮被淹没,退潮可以露出海平面的洞口。进了洞口,有一块高耸的岩石。章老师说,这是构成n型段隧道的基本条件,也是吴平得以发现自然奇观的观察点。而且这块岩石至少2.5~3米高。因为据查广东沿海潮水涨退落差约1.5~2米,如果n型端的拱高比潮水涨退的落差低的话,潮水可能漫过n型端的顶点灌进整个隧道。

章老师认为,A处极可能是个井,或是一个被乱石挡住,不易被发现的、近乎垂直的洞口。章老师猜测,S型隧道起点在吴平寨,终点在海滩群礁层叠的、鲜为人知的洞口。然而,历史毕竟跨过了近四个半世纪,沧海桑田,人非景迁。单凭今天的南澳地理地貌形状来推定历史,毕竟难以做到言之凿凿。本报记者刘文钊文/图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责任编辑:佚名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买汽车

潮汕搞笑短剧:惊老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