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澄海,人们自然会想起昔年的红头船。澄海是红头船的发祥地。乘风破浪志凌云,近代以来,无数潮汕先民从樟林古港出发,乘坐红头船漂洋过海,奔向世界怀抱,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写下波澜壮阔的传奇。半个世纪风雨沧桑,那些披荆斩棘,开拓荒蛮,奋然与毒蛇猛兽、山雨岚瘴作斗争的身影或许渐渐淡去,但红头船却成为不朽的标记,深入后辈子孙的精神风骨,熔铸着澄海人的品格。
在时代新的召唤中,这种精神更显出新的光辉与亮色。30年来,改革开放春潮涌动,特区改革在广东更在中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风浪,而今改革的航船破浪前行,舢板已然成巨轮。澄海人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与先辈一般不惮于蹈险履艰,开拓进取,艰苦创业,令澄海城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澄海,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33亿元、区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0亿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55倍和53倍。
敢闯敢干、勇于创新,这些特区精神的元素和特质,在澄海人身上同样不缺乏传承与体现。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澄海玩具逆势飘红、一枝独秀令人记忆犹新,如今澄海玩具迪拜展示中心作为中国玩具产业第一个国外展示中心,正在海湾明珠迪拜展现独特的魅力,成为不落幕的展会;资本市场的澄海板块异军突起,全区现有7家上市公司,累计融资85亿元,全区上市公司家数居粤东各区县之首
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热土上,创业的雄心、发展的脉搏总在强劲跳动。如今,澄海经济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工业支撑作用持续强化,形成以玩具工艺、毛织服装、五金机械、塑胶制品和木制品等特色产业为支撑的轻型外向工业体系。玩具工艺、纺织服装两大支柱产业享誉海内外,年产值超300亿元,中国玩具礼品城和中国工艺毛衫名城成为澄海区两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昔日的荣光与风云,总要归隐于历史的卷宗。不忘经验和教训,忘却骄傲和自满,勇于直面现实,毅然亮剑,才有新的期望、新的曙光。改革开放和特区建立,催生了澄海的巨变和崛起,但新的形势直逼眼前——今年5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澄海正式作为汕头经济特区的一部分。面对机遇和挑战,澄海如何立足新起点,再奔新征程?
我们都知道,在改革初期摸着石头过河,闯禁区、闯盲区、攻难区的历程中,经济特区的特殊贡献不可磨灭。今后,当改革步入深水区,经济特区无疑要继续发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同时在总结30年经验的基础上更有理性,更符合实践规律,把改革开放进一步做好。深化改革,要有大无畏的勇气,更要有睿智的头脑,善于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果断应变。一言以蔽之,既然驶入深水区,只有找准航向,红头船才能再度劈波斩浪。
应该看到,作为新特区、汕头经济特区的东部新城,澄海的城市功能仍然不完善,城市规划相对滞后,产业布局不尽合理、聚集功能不明显,社会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澄海是一个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县)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26亩。节约集约用地成为澄海破解土地瓶颈制约、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此外,澄海还存在大片的农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还很重。这些都是建设新特区的短板。
如何破题?关键,还在于一个转字!
正如市委书记李锋所指出的:澄海区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要做好转字这篇文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解决好资源硬约束的问题,在做强做大现有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加强规划引导,走集约化发展路子。
增强转的意识,做好转的文章,这已经成为许多澄海人的共识。在日前举行的庆祝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我是特区人——澄海区论坛上,来自澄海区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村居书记、企业代表热烈发言。大家认为,作为科学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转型升级绝不仅仅是针对经济领域,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理应涵括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全面转型升级。大家深刻意识到,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以加快发展为主线,特区扩围为契机,树立大特区意识,在更高的层次谋划澄海的发展。
做好转字文章,加快全面转型升级,关键在加快。同时,加快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我们欣喜的看到,澄海区已经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大特区发展格局,树立特区人的意识,在大特区的坐标中认真谋划定位城市形态和产业形态,竭力策动在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实现创新。
加快发展是引领前进的旗帜,澄海积极谋划三个转:一是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构筑一核三轴六区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格局,不断提升澄海城市品位;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做强做大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引进新材料、新能源项目,打造中国锆城、新能源汽车基地等,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产业品牌带动城市品牌,打造国际玩具礼品城;三是加快生活方式转变,统筹城乡发展,以改革为抓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转型,改变澄海城中厂、厂中城、城中村的格局,加快规划,提升城市形象。今年,澄海区还将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扶贫开发、增加就业、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民生领域投入1.37亿元,为群众办好10件民生实事。
30年来,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成功杀出一条血路,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今天,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澄海朝气蓬勃,潜力雄厚,理应在转上有所作为、大有作为,为全市创造出新鲜经验,努力闯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从而加快建设幸福澄海,争当新特区建设排头兵。
澄海红头船,今朝再扬帆。我们相信,澄海区将通过一系列步履铿锵的改革创新,转出新意,转出精彩!
抢抓扩围机遇,澄海人畅谈发展——
今天:自豪成为新特区人明天:争当特区建设排头兵
改革开放30年来风雨兼程,艰苦拼搏,澄海与特区同成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的新起点上,作为汕头经济特区东部新城的澄海区如何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再奔新征程?
日前,由市委宣传部主办、汕头日报编辑部承办、澄海区委宣传部协办的庆祝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我是特区人第三场论坛走进澄海区,来自澄海区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村居书记、企业代表结合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工作实际,围绕我是特区人这一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从政治经济、社会管理、文化建设、企业发展、农村基层建设等不同角度畅谈了对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年取得的成就以及汕头特区扩围重大历史意义的认识和深刻体会,深入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强化澄海干部群众特区意识、弘扬特区精神,融入大特区发展,推动澄海加快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努力争当新特区建设排头兵。
论坛上思维火花碰撞,真情感受交融,展现了澄海人在新起点上,继续弘扬红头船精神,敢闯敢冒、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本报记者魏盼生
特区辞典
关键词:红头船精神
澄海是红头船的故乡。海内外潮人对红头船具有特殊的感情,红头船精神是潮人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的象征。在改革开放30年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红头船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时代意义,应当成为推动澄海区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把澄海建设为华侨文化名区,对于挖掘红头船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红头船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王伟深
关键词:玩具转型升级
传统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没有包含多少附加值。特区扩围后,作为民营企业更面临着新的挑战。玩具毕竟是一个传统行业,应该走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如今的玩具产业已经脱离了温饱的层次,有更深层次的需要,应该把玩具和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比如打造动漫文化和车模文化产业。企业应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寻找适合发展的道路模式,同时研发自身品牌,走自主研发的道路,把价值点转移到自主品牌上。——刘渝玲
关键词:发展新兴产业
政府应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进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出让产权等途径,改善企业资本结构,实现单一产权结构向多元产权结构转变,实现私人企业向社会企业的跨越。——洪友明
本报记者郭媛
现场点评
汕头日报副总编辑林海滨:
去年6月,李锋书记到澄海调研时指出,澄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要做好转字这篇文章。论坛上大家的发言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一是转面貌。宜华集团从传统产业起家发展到成为行业的排头兵、溪南镇西社村从最贫穷落后的农村旧貌换新颜,现代化企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最有说服力。二是转方式。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今的热词,也是澄海有关部门努力的重点。在全球经济危机阴霾未散的情况下,转方式仍然是关键,澄海做法值得借鉴。三是转观念。观念的转造就了现在的澄海。在观念的转变上,文化是一个推手,澄海人文底蕴深厚,文人墨客层出不穷,在文化强市的征程中,澄海人可以先行一步。
车轮转动靠的是汽车的动力,人的头脑转动也需要动力。从大道理说,是对事业的追求,从小方面说,是对家庭的负责。作为特区人,脑子要转,而且要转得比别人快。我相信,聪明善良的澄海人一定能转出味道,转出精彩,转出辉煌。
特区故事
谢沛山(澄海区城管局副局长):
改革开放令澄海发生巨变
1989年,我毕业回到澄海工作,由于办理户口转移,向人打听县公安局在哪里,人家告诉我,就在城内最高的大楼凤城对面。而现在的凤城大楼早已比不上城区许多民宅和厂房了。基础设施更不用说,那时候除了环城路以内0.67平方公里范围内有硬底化道路,其他都是土路。
改革开放以后,澄海的经济和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澄海县城范围不断发展,从原来建成区不到5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约25平方公里;城区主次干道从原来约5公里发展到现在100多公里,早年修建的环城河也变成了城中河。新区大规模的城市道路建设全面推开,文冠路、德政路、玉亭大道、玉潭路、宁川东西路、登峰路等城市骨干路网的改造和建设,让城市的路网布局更加科学合理,通行能力不断增强。红头船公园、人民公园改造等民生工程项目的建成更给城市景观和功能增添新亮点、新魄力。
澄海的变化巨大,如今特区扩围对澄海城市管理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一方面,扩围后,城镇化进程加快,道路、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城市管理提供更好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扩围后,全区纳入城市化管理是必然的趋势,这对于区域和人口大部分都是农业农村的澄海来说,任务压力十分巨大。应该从市容环境、交通网络、城区景观、城乡公用设施等方面下功夫,促进澄海的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郭媛
洪友明(宜华集团工会主席):
走遍世界根在汕头
汕头经济特区成立30年,宜华诞生25年,伴随着汕头特区的发展而成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经济增长模式,宜华走出了一条中国民营企业传统产业向非传统发展的新路子,成为行业的排头兵。抓住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走自主创新道路是宜华人开拓的脚步。
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2004年8月24日,宜华木业股票在上海发行上市,改写了汕头民营企业没有上市公司的历史,成为汕头民企第一股,也是国内木地板行业第一股。2007年6月,宜华地产成功实现借壳上市,是汕头房地产业上市第一股。宜华企业一直坚持资本、出口、品牌、技术、资源以及文化创新,目前集团总资产达200多亿元,员工6000多人,拥有20多家国内企业和境外办事机构,控股宜华木业、宜华地产2家上市公司;投资多家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构成木业、地产、投资三大优势产业的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走遍世界、根在潮汕,宜华的成就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坚持科学发展、走自主创新道路。展望未来,宜华集团将以特的思考和特的举措推动企业的科学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当好地方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本报记者郭媛
总策划:陈文波摄影:杜一方(除署名外)题图设计:姚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