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郑成武实习生蔡晓璇)本报日前报道了海洋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我市传统拖网、围网作业渔船和渔民数量逐年减少的情况。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导致我市海洋渔业资源枯竭原因除了海洋环境气候变化等因素外,还与近年来大量外来渔船集中在我市近海渔场过量捕捞有关。
8月30日上午,记者再次冒雨来到了达濠渔港码头边采访渔民生产情况。受今年第11号强热带风暴南玛都影响,渔船都并排停靠在岸边,没有出海作业。在一名达濠街道渔民的带领下,记者登上了渔船,并采访了船上多名渔民。据渔民们反映,随着渔汛逐渐出现,近段时间出海收获比较好,每名渔民出一趟海都有三、四百块的利润可图,但受渔船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等因素限制,渔民们坦言称只能是勉强维持生计。
据渔民们分析介绍,近年来拖网、围网等传统渔业生产几近衰落的原因,除了渔业生产工具、生产方式落后等自身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外在影响因素,就是大量外来大型钢制渔船经常集中到我市传统渔场争夺渔业资源。渔民们说,近年来,经常有来自省内阳江、台山等地以及福建泉州、漳州等地的大型钢铁渔船,到位于我市近海的南澎海域等渔场捕鱼作业,分享我市近海海洋渔业资源,本地渔船的生产量因此受到很大冲击。
这些外来钢质渔船功率大多在500匹马力以上,渔船装备先进、体积庞大,一艘渔船的生产效率往往等于五、六艘本地木质渔船。讨海几十年的船主老徐告诉记者,这些外来渔船一来往往就是几十艘,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游牧渔船舰队,并在汕头近海渔场大肆进行海底拖网作业,一来就把本地的渔业资源抢夺一空,连藏在海泥底下的小虾、小蟹、贝壳类等都不放过,而本地渔船设备落后,而且都分散、单独作业,面对这些外来庞然大物的大肆掠夺,大多本地渔民只能自叹无奈。
外来渔船体积大,抗风浪能力强,我们的渔船一遇到四、五级风力,就要靠岸休息,而外来渔船则往往可抗击六、七级风力。另一名渔民老杨说,每每海上起风他们回港避风,外来渔船就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在海上展开生产,这时候的收获量往往都很可观。而等到风浪小了,本地木质渔船再出海作业,捕获的基本也仅是人家搜刮后留下的低值海货了。如果这些外来渔船不来这里抢夺资源,我们的生活也不会至于现在这么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