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收获少渔民出路何在?

传统木质渔船出海收获有限。

本报日前报道了海洋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我市传统拖网、围网作业渔船和渔民数量逐年减少的情况。报道推出后,引起不少人士的关注和热议。那么,汕头渔民的出路究竟在何处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近日再次走进我市渔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采访。

现场——

码头晴天停满渔船

本月19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达濠渔港码头看到,虽然海面上天气晴朗,但码头前却停满了密密麻麻的渔船。大晴天渔船为何不出海捕鱼?采访中不少渔民的回答很简单:近期出海收获甚少,有时还入不敷出,因此干脆不出海。陪同采访的濠江区海洋渔业局有关领导也告诉记者,自8月1日开捕以来,濠江区大部分渔民们仅出海捕鱼二、三次,收获甚微,因而近期大部分渔民已回港停止出海作业了。

问题——

传统渔船鱼获较少

面对严峻的渔业生产形势,究竟有何对策让渔民们走出困境?现有渔船大部分属于渔民私有,政府和有关部门只能通过政策鼓励,引导渔民改进生产工具,更新生产方式,从而提高生产效益。据濠江海洋渔业局有关领导介绍,该区现有渔船主要有三个突出特点:旧、小、船身木制,这也是制约渔业向纵深发展的三个主要问题。这些老旧的木质渔船,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加上海洋环境逐年变化,渔民海上作业非常艰辛,生产效率也很低,渔业发展很难取得突破。

突围——

升级渔船挺进深海

据介绍,目前对老旧木质渔船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拆解破旧渔船,同时合并功率指标后组建大功率的先进大型钢制渔船。据悉,大型钢铁渔船功率一般都在数百千瓦以上,是普通木质渔船几倍之多,可适应深海、外海作业,行程范围可达离岸上百海里海域,有利于发现外海新渔场,大大扩展生产空间和生产力,而传统的旧渔船作业范围,行程最远也仅在离岸几十海里左右,海洋渔场资源非常有限。

老旧渔船另外一种处理方式是向国家申请报废给予补贴,但相对第一种处理方式,渔民们在渔船报废后虽可拿到一定补偿,但却要面临着要另谋出路的艰难抉择。对大部分没有其它技能、而且上年纪的渔民来说,再就业的道路其实并不宽广。因此,只要资金等条件具备,不少渔民还是愿意选择抱团协作方式,向更深更远的远洋渔场进发捕鱼。

收获——

每年收入翻了几番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濠江区已开始在探索发展大功率渔船,提高海洋竞争力。钢制渔船抗风能力强,走得远,下水深,规模大,而且可形成一个独立的作业队伍,能在海上停留数周,从而节省油耗,节约成本。濠江区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8年该区已投入400万元建造使用两艘大型钢制渔船,去年再建造2艘更大型钢制渔船船只,共投资超过1000万元。这些钢制渔船,出海作业的范围大多可抵达汕尾、甲子等离岸上百海里远的渔场作业,且捕获的鱼货具有量多质优的特点,这些都是传统的木质拖网渔船难以做到的。

濠江区放钓渔业联合社部分渔民成为吃螃蟹者。在抱团合作成为钢制渔船的股东后,他们实实在在体验到渔船升级的甜头。以前使用木质拖网渔船出海捕鱼,大家辛辛苦苦讨海一年,每年的收入也就维持在一万元左右,但抱团合作组建钢制渔船后,大家每人每年的收入一下子可增加到五、六万元!放钓渔业联合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渔社部分渔民以合股的形式建造2艘钢制渔船后,渔民们的收入比此前增加了很多,而且年龄结构也更年轻化了。木质拖网渔船的渔民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渔民,但钢制渔船的渔民,基本以三、四十岁的青壮年渔民为主!

本报记者郑成武袁笙实习生蔡晓璇摄影报道

来源:汕头都市报   责任编辑:佚名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喜剧:大款论钱-2011贺岁片

潮汕搞笑短剧:吃狗屎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