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大瓶内画之一,汕头瓶内画曾在上世纪80年代辉煌一时,不论出口还是外销均供不应求。随着计划经济的淡化和市场大潮的冲击,一些艺人逐渐退出这一行业,艰苦的瓶内画创作鲜有人学。如今,尽管依然蜚声内外,却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传承人在苦苦坚守着这一行业。
近年来,我市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为基础,以建立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为重点,以实现整体保护和动态保护为目的,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此同时,某些非遗项目仍面临着后继乏人、人走艺亡的危机。如何为汕头非遗创造更多展示机会,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市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任重道远。
投入少:保护工作停留低水平
近年来,我市各地着力创新保护模式、制订保护规划、加强宣传展示,有效推进非遗的整体保护和传承发展,扩大了非遗的社会影响。
尽管如此,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一些地方对非遗保护工作投入少,连建立非遗数据库所需的基础设备都无法购置,致使非遗保护工作停留在低水平;有的地方存在怕多报多做的心态,资源普查和挖掘力度不够,现有线索总量在全省的比例偏低。
部分民间艺术由于缺乏传人、培训或传承基地,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人走艺亡。正因如此,眼下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传统技艺正逐渐消失。此外,一些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目前,我市非遗保护基层组织机构仍比较薄弱,许多地方尚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例如,汕头素有工艺美术之乡的美称,曾是全国重点产区之一。但现在相当数量的工艺美术项目人才断层,坚守这一行业的人寥寥无几。
建展馆:让好作品走出深闺
作品再好,也不能养在深闺,而是要将它展示出来。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市著名陶瓷微书名家王芝文对于非遗保护、传承的观点。
微书在中国古已有之,但像王芝文一样,在瓷器上创作微书却是绝无仅有的。他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陶瓷造型与装饰语言相结合,独创了集诗、书、画、瓷为一体的陶瓷微书技艺。
从事陶瓷微书艺术创作20多年来,王芝文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精力,创作了大量精彩的作品,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级评比中获奖,受国家专利保护,部分作品还被权威机构收藏。他由此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荣誉称号。
对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和广东省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其设立个人艺术馆,而这正是王芝文梦寐以求的事。2008年年底,由王芝文设立的汕头陶瓷微书艺术馆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与公共艺术研究所汕头分所揭牌。他潜心创作多年的多件陶瓷微书作品,终于有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近年来,他的作品还在北京、上海、首尔等地展出,饮誉国内外,更多的人因此领略到陶瓷微书艺术的魅力,关注陶瓷微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组队伍:创新保护模式传播传统文化
在潮阳区,有一支由民营企业家组建的文艺队伍——潮阳区东信文艺协会。自2004年创建以来,在自小酷爱潮州音乐的东信集团董事长陈桂洲的带领下,积极挖掘潮阳民间传统文化遗产,聘请名师潜心研究,对潮阳笛套音乐进行进一步创新。
为了提高表演技艺,协会坚持每周一、五组织排练,在演奏过程中不断磨练、精益求精。目前,协会已拥有不少名师高徒,并拥有《红棉吐艳》、《莲花峰赞》、《礼佛赞》等艺术精品。2009年12月,协会赴新加坡演出,首次将笛套音乐带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在今年举办的汕头市第六届企事业单位综艺大赛上,协会还摘取了特别奖。
寻找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结合点
记者了解到,下来我市将突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两个重点,除了建立一批非遗名录,确立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建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一批非遗展示场馆之外,还将以非遗活动为基础,进一步打造一批非遗展演品牌,积极利用传统节日,精心策划组织系列活动,如民间文艺巡游、大型动物舞蹈表演、元宵渔灯赛会等。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使非遗成为对青少年宣传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将非遗的发掘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建设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使之成为我市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市实行非遗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如积极鼓励和扶持木雕、抽纱、剪纸、嵌瓷、瓶内画等一批有市场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成产业基地,逐步走向市场。同时,充分挖掘利用非遗资源,提升民间艺术与旅游业的结合度,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本报记者杨可实习生陈勉君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