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郑于蓝)农历七月,薄壳肥美正当时,不论搭配金不换翻炒或加工制成薄壳米,都能勾起许多汕头市民的食欲。日前,记者走访市区多家农贸市场发现,今年的薄壳非但个小量少,且价不薄,与去年同期相比,最高涨幅近5成。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海鲜产品繁多的龙眼市场,在各个水产档口前,往年随处可见的薄壳并不多,货量少不说,质量也大不如前。在一家海鲜摊的货架上,海鱼、贝类水产品种众多,旁边用小竹篓盛装的薄壳个头娇小,无往年肥硕,显得毫不起眼。尽管如此,这些薄壳的身价仍不便宜。据部分摊主介绍,去年我市薄壳每市斤最低价仅6至8元,今年产量不乐观,一斤薄壳售价高达10元,有的甚至超过10元,涨幅将近5成。与此同时,经过加工制成的薄壳米价格也水涨船高,由原本的20元/斤攀升至22元/斤。
质量不优,价却猛涨,一些欲拿薄壳开荤的市民不得不忍痛割爱,另选其他食材。太贵了!花二十多元买一斤‘薄壳米’,还不如买一斤猪排骨来得实惠。市民陈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