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高举潮学旗帜奋力前行

20载春秋荏苒,20年不懈前行。高举着饶宗颐教授倡导的潮学旗帜,成立于1991年8月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已走过了致力弘扬优秀潮汕文化的20年,完成征集、研究、传播三大任务,打造了潮汕文库、侨批文化等文化品牌,为潮学研究开了风气之先。如今,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被誉为潮汕翰林院,成为植根于千年文化沃土上盛开的金凤花。

孺子牛团队让潮汕文化薪火相传

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有一支团结协作、勤奋敬业、不计名利、乐于奉献的孺子牛团队,这支团队以吴南生、庄世平、饶宗颐、陈伟南和刘峰、杜经国、蔡起贤、杨方笙等海内外知名人士为领导核心,率领中心的工作班子和数以百计的特约研究员、征集员、联络员队伍,为了潮汕文化薪火相传而奋力前行。了解这支队伍的人们,都称赞他们不仅抢救了宝贵的潮汕文化遗产,而且留下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认真严谨、奋发敬业,团结协作、融洽和谐,淡泊名利、重在奉献的宝贵精神财富。

省政协原主席吴南生和爱国侨领庄世平,是高屋建瓴的总策划。吴南生明确指出,潮汕文化是一种很具传统的地方性、历史性文化,它的精华是潮汕人这一族群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发展的根。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它的积淀很深,需要与时俱进,彰显其活力,我们要通过文化传播,扩大与海内外的文化交流,联系和团结更多的热心人士,扩大我们的阵地,壮大我们的队伍。庄世平先生同样强调,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弘扬潮汕文化,不是我们要独树一帜、要标于中华民族文化之外,而是要在中华民族整个文化之内,放出我们潮汕文化的光彩来。

国际著名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则是才高八斗的总导演,率领着研究中心和众多的研究工作者,在学术的舞台上执导出潮学研究的精彩话剧。1992年11月,他首次明确提出,潮学应当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率先举起了潮学旗帜。

香港爱国实业家陈伟南先生和高佩璇女士,与潮汕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分别捐资近300万元和125万元,是大力支持潮学研究的好后勤。而参与了成立研究中心策划的研究中心创会理事长刘峰则是勇立潮头的前沿指挥员,他挑起创建研究中心的重担后,全力以赴地带领工作人员,扎扎实实为研究中心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根基。

20年征集收藏潮汕文献2.3万册

20年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不断深化潮学研究,征集收藏上架的有关潮汕文献、文史资料、文书档案、族谱、人物传记、地方志等2.3万册。同时,征集、收藏了潮籍书画作者的书画600余幅,潮剧、潮乐老唱片805张,音像制品一大批,照片1174帧,成为潮汕地区收藏涉潮文献资料最多的特色资料库。

专家学者们20年对潮学潜心研究的丰硕成果则体现在《潮汕文库》上,它集结了潮汕文化论著160种、4106万字,成为研究中心的文化品牌。此外,与汕头大学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联袂出版的14期学术刊物《潮学研究》,也获得国内学术界的好评。

侨批是研究中心开创的又一个文化新品牌。据中心理事长、侨批文物馆馆长王炜中介绍,中心目前已征集、收藏的各类侨批11.6万封,其中侨批原件3.2万多封,刻录在光盘的侨批8.39万多封。这11万多封侨批还将编辑出版为共约125册的《潮汕侨批集成》,现已出版第一辑36册,第二辑36册即将问世。中心还建成了国内首家侨批文物馆,创办国内首份以侨批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刊物《侨批文化》。不久前,潮汕侨批档案馆还被评选为30个全国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优秀案例之一。包括潮汕侨批在内的侨批档案已成功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发挥智库优势建设文化强市

作为一个民间学术性团体,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以宽阔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荟萃各方人才、整合智力资源,汇集成一个潮汕文化的智库,为建设文化强市服务。目前,在潮汕三市聘请的特约研究员已有85名,在国内、海外也聘请25位特约研究员,组成一支土洋结合、内外兼容的潮学研究生力军,体现了举天下潮人之力、聚天下潮人之智弘扬优秀潮汕文化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智库的优势,推动潮汕文化的传播,研究中心积极搭建传播网络。自2002年开始,中心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让潮汕文化进校园活动,此后,这一活动从中心城区向濠江、澄海、潮阳、潮南等区县扩张,从中、小学向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延伸,并取得显著成效。中心还组织了讲师团,走进学校、走进老年大学,为各个年龄层次的学生讲授潮汕文化知识。同时,中心还与汕头经济特区报社的大华网合作,开通潮人网;分别与《汕头日报》合办《潮学论坛》专栏、与《汕头特区晚报》合办《潮汕文化》专版等,推动潮学研究,普及潮汕文化。本报记者陈静莹

来源:汕头日报   责任编辑:佚名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丑女无敌

二个臭姿娘(第二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