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完了整个学期,孩子好不容易盼来了暑假,但是孩子放假,家长却坦言“更累”。对于许多双职工家庭而言,孩子,特别是那些低年级的孩子,“暑假怎么过”是一个颇为伤脑筋的问题。记者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查采访发现,由于工作繁忙,不少双职工家长无暇照管孩子,只好把暑期辅导班、兴趣班当成“托管所”,该现象在低年级学生家长中尤为常见;而对于高年级的孩子,不少家长表示,如何不让孩子在暑假玩“散心”,也颇费一番心思。
低年级学生家长:
花钱找地方“托管”图安心
记者走访市区的大街小巷发现,不少寄餐园打出“托管+辅导”的广告。记者在东山区一所全日托寄餐园看到,200多平方米的3层楼房,接收了从学前班毕业生到小学5、6年级的学生共数十名,托管时间从早上9时到下午5时半,午餐也在园里解决。据该园负责人何老师介绍,这些孩子的父母不是双职工就是做生意的,都没有时间照看孩子。
“我纠结了好久,最后还是把孩子送进了补习班。”上班族罗女士苦笑着告诉记者,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因为夫妻俩都要上班,父母又离得太远,只好把儿子托给“寄餐园”,“实在不知道怎么安顿,也不期望孩子学到多少知识,只是找个地方‘托着’,图个安心而已。”罗女士的话说出了很多双职工家庭的无奈。
在某机关单位上班的黄女士告诉记者,她和同事从放假前就一直在讨论暑假如何“安顿”孩子:要么让孩子独自在家中,要么由爷爷奶奶带着,要么送去补习班。但是孩子独自在家中,就怕孩子出什么意外或者自己跑出去玩;由爷爷奶奶带着,又怕老人溺爱孩子、管教不当;最后大家都不得不把孩子送往各种补习班或兴趣班……记者采访了解到,“让孩子有个去处”正是很多家长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许多家长也认识到:不能让孩子觉得放假和平时上学没有两样,不能让他们承受过大的学习压力。如此两难选择让家长为孩子假期的安排而愁心。
高年级学生家长:
引导孩子暑假“不散心”
其实,愁心的并非只有那些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家长,一些孩子上初中、高中的家长同样放不了心。在某企业上班的黄女士每天上班前都会交代刚上初一的女儿要认真完成作业,不要长时间看电视或上网玩游戏,不要随便外出,虽然女儿很懂事地叫妈妈安心上班,但她上班时却老心神不宁,总要打两三个电话回家“盯梢”。
“我倒赞成学校暑假安排半天课程,因为平时在学校学习很紧张,一放假孩子很容易太放松,好不容易养成的学习生活规律可能出现‘断层’。”市民廖女士表示,这样可保证孩子生活学习的延续性,“免得孩子玩了整个暑假太散漫,一到开学又很难收心了。”在某事业单位上班的郑先生对此也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放暑假后,上高一的儿子不肯上补习班,独自一人待在家里又老是熬夜晚起,有时候到凌晨1时才睡觉,接近中午11时才起床,玩电脑看电视都比较没有节制。郑先生担心儿子会因此养成惰性,和儿子商量过后,他把儿子送去打暑期工。“我想借着打暑期工,让儿子早点接触社会,体验一下基层劳动人民的艰辛,以此端正他的学习态度。” 在保险公司上班的蔡女士则把上高中的女儿送到深圳参加夏令营,让女儿增长见识。“我觉得,如果孩子有自觉性有主见,那么家长就不要过多干涉;如果孩子没有自觉性,又比较没有目标,那么家长应该对他的暑期生活加以规划引导。”蔡女士说。
声音:
应多发挥公共文化场所优势
在采访中,不少家长都表示,跨度两个月的暑假实在“不好对付”,担心孩子因此而“玩野了”。他们希望孩子过一个有意义有收获而快乐的暑假,但一方面是家长的时间不允许,一方面是社会的公共服务还不到位。
“目前我市可供孩子活动的公共场所实在是太少了,比如市区没有正规的少年宫,兴趣班、辅导园也都是私人开办的,资质、卫生、安全等条件良莠不齐,培训效果难以保证。”廖女士说。一些家长表示,希望有关部门能联合起来,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场所的优势,多开发一些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读书比赛、科普“夏令营”等活动,既解家长之忧,又长孩子见识。

各类暑假辅导班大打街头宣传广告。 烨华 摄
(编辑:蔡晓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