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陈楚鸿陈育锐20年风雨无阻走拥军路

  “八一”前夕,普宁市区流沙,20多位海军战士敲锣打鼓把一块印有“海军普宁接待站”的牌子挂在广达北路如心商务酒店的大门上,以此感谢坚持20年拥军、被普宁军民称为“望天顶上的拥军雁”的拥军模范陈楚鸿、陈育锐。

  大爱拥军,天路上鱼水情深

  普宁大南山是革命老区,这里曾是潮普惠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国18个革命根据地之一,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徐向前、彭湃、邓发、古大存先后在这里战斗过。大南山主峰叫望天顶,海拔985.7米,只有一条弯弯曲曲、起起伏伏长达24公里的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其中大大小小的S形拐角就有900多个。道路两边都是深谷,故被当地人称之为“天路”,海军某观通站就驻守在这个山顶。

  陈楚鸿,1973年6月出生,现任揭阳博雅纺织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陈楚鸿开过商店、加工过咸菜、买车跑过运输,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赚钱以圆一个拥军情结——这个情结要追溯到1986年。那年秋天的一个下午,4名十三四岁的男孩结伴到大南山游玩,一名男孩在攀爬时滑落,掐在了半山腰峭壁的树枝上,孩子们吓得大哭起来。求救声和哭声传到下山取补给的海军观通站官兵耳中,13名官兵分成三路,向哭声发出的方向寻找。经过1个多小时的寻找,在峭壁间发现了这些男孩。副站长崔为红冒着随时可能掉下悬崖的危险用背包绳救人,经过2个多小时的努力,男孩成功被救起,随后又被海军战士送到普宁人民医院,直到孩子的家人到来,水兵们才悄然离去。这名被救的孩子,就是陈楚鸿。

  这段高山水兵舍己救人的往事,成为陈楚鸿成长中难以磨灭的记忆。成年后,陈楚鸿把报恩拥军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拥军之路。

  在陈楚鸿的家里,我们看到了一本特殊的日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观通站每一个战士的生日日期,他把这个本子称为“战友备忘录”。每位战士到生日这一天,都会收到陈楚鸿送来的生日蛋糕。

  然而,无论是生日蛋糕、中秋月饼,还是与战士共度春节,这只是陈楚鸿20年真情拥军路的一个启航。

  山上毒蛇遍布,被毒蛇咬伤是常有的事。10年前,老志愿兵陈永合夜间起床上厕所,一不小心被毒蛇咬了一口,山上没有医疗设备,情急之下,站长把求救电话打给了陈楚鸿。陈楚鸿二话没说,披上衣服就开车往山上奔去。天黑路险情急,在下山一个拐弯处,陈楚鸿的车撞到了一颗大树上。陈楚鸿大吼一声:“救人要紧,先把战士抬下山!”战士得救了,可陈楚鸿却因为脚腕骨折在医院的病床上整整躺了17天。原来,车子碰到大树时,陈楚鸿向车下一跳,脚腕踩空落到石头上被崴了一下;……

  在观通站,官兵们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2006年,陈楚鸿与孩提时一起长大的陈育锐合作开办了普宁服装贸易公司。陈育锐是普宁南山村人。以前观通站的生活物资全靠地方民兵协助运输,陈育锐的父亲陈汉广是村里的民兵,年轻时一直给观通站送菜,是大南山革命老区的“老革命”。陈育锐家里有5名亲属在部队服役,军人情结早已在他心中扎根。得知陈楚鸿拥军的事迹后,陈育锐主动加入到拥军行列。就这样,他俩不仅是生意上的伙伴,更成了拥军路上的亲密战友。

  2008年夏天,普宁连降暴雨,一下就是7天。望天顶的条件异常艰苦,缺水、缺电,方圆30公里内无人烟,生活物资全靠仅有的羊肠小道运输,遇到刮风下雨,生活就成了头等大事。得知这情况后,陈育锐再也坐不住了。天还没亮他就让妻子装好家里所有的食品、蔬菜准备上山。妻子劝他说:“下这么大的雨,山路那么危险,你非今天去部队不可吗?”陈育锐毅然答道:“去!一定要去!山上战士可能已经没有吃的了!快把准备好的食品装好!把食用油和咸菜也装上。”于是,陈育锐和陈楚鸿带着食品冒雨上山送粮,从山脚下到山顶原本24公里的山路,由于雨大、路滑他们足足走了4个多小时。当战士们看到大雨中两个身影慢慢地向山顶走来时,时任指导员的吴中华感动地说:“陈大哥,下这么大的雨,山路这么难走,你们还来给我们送吃的,真叫我们……”话还没说完,眼泪就掉了下来。陈育锐笑着说:“我们来晚了,昨天本就该来了,让你们受苦了!”当晚,战士们吃上了已经三天没吃到的蔬菜和肉类……像这样的事,官兵们个个都能讲上一大串。战士们粗略计算,他们20年走这条天路的路程,比红军走过的万里长征还要多出2200公里。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陈楚鸿、陈育锐与部队官兵在一起时间长了,互相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战士们都尊称他们为“陈大哥”。观通站也聘任他俩担任名誉指导员。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们口袋里多了一份特殊的花名册。在他们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部队官兵的困难和想法。每一项他们都认真对待,想办法加以解决……

  精神拥军,高山水兵不寂寞

  “白天人看人,晚上数星星”,“一盘军棋走半年”,这些都是观通站官兵的真实写照。

  渐渐地,陈楚鸿、陈育锐把心思转移到丰富官兵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上来。他们与官兵一起开山劈石、挖井铺路、砌墙补漏、栽花种树、购置器材,建设富有观通特色的高山海岛精神家园,使营区焕然一新。观通站的官兵们对此如数家珍——三年前,站里没有宣传橱窗,陈育锐就亲自设计、帮助定制,用小橱窗把站里的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现在,走进观通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块长约4米、宽约2米的小橱窗,这是站里官兵精神生活的主阵地,宣传党的政策、官兵互相活动的平台;高山文化设施落后,一直是部队的老大难问题。连队看电视难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电视信号差、频道少、新闻联播等节目无法正常收看,他俩就购买设备将电视信号接入连队,使原来只能接收2、3个频道增加到了40余个,解决了官兵们看电视难的问题;部队缺少文化设施,他俩就买来了彩电、音响、自动点歌系统等文化器材,建起了“高山俱乐部”;去年,他俩还购买了播音系统,开办了“望天顶之声”广播,设置有连队新闻、营区新风、战士之星10多个节目,成为官兵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直以来,学习知识、提高文化水平,是官兵们的理想追求。为此,陈楚鸿、陈育锐成立了“高山水兵学习基金会”,并建起了“高山水兵书屋”,以满足官兵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战士曲红金入伍后最大的愿望是考军校。他们就邀请驻地高级教师崔中治帮助辅导,最终小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成了一名军官。据统计,3年来,站里先后有5名战士考上军校,18人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本科、大专文凭。现任站长臧俊对我们说:“水兵基金会,密切了军民关系,更加激发了战士们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热情。”

  “真心实意,真诚相助,真情奉献。”这些年来,陈楚鸿、陈育锐就是这样用拳拳爱心、点点真情,无怨无悔地走在拥军路上。

  工程拥军,实际行动解难题

  洗澡难、吃水难,这是一直困扰着观通站官兵的一大难题。记得五年前,军官秦任富家属来队探亲,第二天连队断水,7天没有洗上澡。后来还是战士们从山底下用塑料桶取回水,才得以暂时解决。

  “修水库,在山顶建个天池!”陈楚鸿、陈育锐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于是,他们请来设计人员,找水源、绘制图纸,工程预算款达70多万元,当时他俩的公司新项目刚刚启动,剩余流动资金不多。“钱再多也要建!”他们咬紧牙下定了决心。资金筹起来了,可工程队还没有扎下根就跑了,一连找了三家,最长的一家呆在山上也没超过5天,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山上条件太苦,材料运输难度太大,生活保障也太困难。“没人干,我们自己干!”他们从山下找来泥瓦匠,自己开车买回水泥、石头、钢筋材料,俩人轮流在山上值班,和工人、官兵一起奋战3个多月,终于将10多米高的大坝建成,天池坐落高山,储水量达到9万立方米,可满足官兵一年的生活用水。官兵们把水库称为“拥军天池”,并为此立碑写道:“吃水不忘挖井人、献身海防永不懈”。

  有一次,观通站的战士下山到城区取补给,遇到大雨车辆上不了山,7个战士在卡车里待了整整一夜,困了就相与依靠着打个盹,由于天冷几个人抱成一团取暖。让官兵在城区中有个家,这又成了陈楚鸿、陈育锐的共同想法。于是,他们四处筹集资金,终于在2008年建军81周年这一天,投资380万元的“水兵驿站”建成投入使用。只要是海军现役军人,出示有效证件都可以在这里免费住宿。

  解决退伍战士就业问题,是陈楚鸿、陈育锐在拥军路上的又一亮点。为了帮助退伍战士就业,他们一起开办了染料厂、酒店、商场、服装厂,并主动提出接受退伍军人安置的请求。退伍战士雷鸿涛家境贫寒,兄弟姐妹5个,身居大山深处,退伍后工作的事成为他的心病,陈楚鸿知道后在小雷退伍的前三天把录用聘书递交到他手中。据统计,近几年来,他俩先后安排了47名退伍战士就业,13名军嫂上岗。

  广州保障基地政治委员殷敦平少将到海军大南山观通站视察时听说了陈楚鸿、陈育锐的拥军故事后,专程来到“水兵驿站”看望他们,并激动地握着他们俩的手说:“你们真拥军、办实事,我代表官兵感谢你们,你们是水兵的精神支柱,人民学习的模范榜样。”

  陈楚鸿、陈育锐拥军的事迹感召着普宁的每一名群众,一些民营企业业主、个体工商户、社会热心人士纷纷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来。如今,在普宁,一个以陈楚鸿、陈育锐为代表的拥军群体正在形成,由他俩申请注册的“普宁市青年拥军协会”已经提交到了相关部门,全民拥军优属的热潮正在普宁这片沃土中掀起……

陈楚鸿、陈育锐慰问海军某观通站官兵。通讯员 摄

  (编辑:蔡晓惠)

来源:揭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记者 陈锡辉 通讯员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卖走仔

潮汕搞笑短剧:叫人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