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小学教科书有错别字?赤嵌城与赤城两说都可

  ● 普宁一教师质疑五年级《语文》“赤嵌城”写错,应为“赤城”

  ● 台湾史专家:两说法并存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出现了错别字!”近日,普宁某小学刘老师给本报来电,称现行五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一个错别字,他认为书中“赤嵌城”应为“赤城”。记者就此采访了揭阳学院的谢润姿副教授,以及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台湾历史专家林仁川教授。

  质疑:“赤嵌城”写错了

  据刘老师讲述,他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行的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当中,第23课《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出现了“赤嵌城”一词。刘老师认为“赤嵌城”中,“嵌”字是一个错别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赤城”。刘老师说,他查阅了多本《新华字典》,均为“赤城”。

  记者随后找到了刘老师所指的课文,该文第四自然段有“他们把军队集结在赤嵌[kàn]城和台湾城,还在港口沉下许多破船,企图阻碍我军船队登陆。”一句。“赤嵌城”一词特别在“嵌”字之后,标注了汉语拼音[kàn](见上图。一帆 摄)。记者注意到此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为语文出版社教材中心、十二省小学教材编写委员会所编,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由语文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1版,2010年11月第5次印刷。

  词典:两种用法并存

  根据刘老师所说,记者查阅了《新华字典》(1992年重排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4年北京)。在该字典第249页“”字条中记者看到,其释文为:“赤,地名,在台湾省。”该字典第380页,“嵌”字条释文则没有“赤嵌城”的用法。

  随后,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1年北京),记者在第706页中发现,“”字条释文为“赤(chìkàn),地名,在台湾省。” 紧接其后,则为“嵌”字条,释文为“赤嵌(chìkàn),地名,在台湾省。”由此可见,在上述两种工具书中,存在“赤嵌城”和“赤城”两种用法。

  专家:课本无误,两说法可并存

  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现代汉语的谢润姿副教授,她表示,地名的命名、更名、废名应当尊重历史传统、当地群众的使用习惯。在地名中保留习惯用法,反映当地历史、地理、文化和地方特色,是地方文化的遗存。具体就“赤嵌城”一词而言,谢副教授在查证了台湾地方志及《辞海》等资料后,证实在历史上“赤嵌城”一说一直相习沿用,所以不能认为教科书上使用“赤嵌城”是错误的。

  记者致信著名台湾历史专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林仁川教授,请教“赤嵌城”一词是否有误。林教授引证了部分古籍,以及台湾学者的使用习惯,他认为“赤嵌城”一说无误,但“赤城”在部分学术著作中也使用,所以两说可以并存。

  林教授在给记者的回信中表示,“杨英的《从征实录》、余文仪的《续修台湾府志》等古籍均用‘赤嵌城’。同时,台湾曹永和教授也用‘赤嵌城’。”曹永和先生为资深台湾史专家。由此,林教授认为:“小学语文课本用‘赤嵌城’没有错。” 林教授也指出,在陈孔立主编的《台湾历史纲要》中,使用了“赤城”这一提法。由此可见,在学术著作中,“赤嵌城”和“赤城”,两说可以并存。

  (编辑:蔡晓惠)

来源:揭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记者 陈启何 林一帆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变色龙(第一集)

潮汕搞笑短剧:丑女无敌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