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管地守红线 节约用地保民生
——纪念第二十一个全国“土地日”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刘盛发
今天是第二十一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 守红线 惠民生”。确定这一主题,旨在提高全社会倍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自觉性,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实施节约优先战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基础性引领作用,以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土地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管理和利用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国土资源的政策法规,深入开展违法违规用地清查整治专项行动,坚决拆除整治无证砖瓦窑,积极推进“三旧”改造和耕地开发整理,全力保障发展项目用地,全面提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人均耕地不足0.3亩,仅仅是全国的1/5,不及全省的2/3,可供开发利用后备资源日趋减少,新增建设用地需求持续上升,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科学发展、加快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牢牢把握好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维护权益三大要义,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必须坚持节约为先。只有寸土必惜其贵,寸土才能尽其用。要积极探索建立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以资源利用结构调整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实现由土地利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全面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挥规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要实行供需双向调节和差别化管理,科学合理使用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要紧紧抓住省部合作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的有利契机,加快推进“三旧”改造,依法完善历史用地手续,促进建设用地“二次开发”。要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积极盘活存量用地,开辟土地利用新空间。要提高项目用地门槛,推动工业进园入区,以用地集约促进产业集聚,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第二,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必须坚持护土为要。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措施严格监管,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土地管理共同责任,强化执法监察,不断完善政府牵头、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动态巡查,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维护土地资源正常管理秩序。要积极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大力实施基本农田示范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产出率,提高耕地保护水平。要充分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的政策机遇,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开发进度,严格质量要求,强化后续管护,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
第三,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必须坚持惠民为本。寸土寸金总关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各地要以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念谋划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管理调控和服务保障作用,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强和改进土地管理方式,强化监管和服务,扩大资源有偿使用范围,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要严格落实国家调控房地产政策,推进以保障性为重点的住房用地供应,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强化房地产用地监管,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要继续深化征地制度改革,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征地,严格执行征地补偿保护标准和征地补偿款预存制度,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保障安置机制,坚决制止和纠正违法征地行为,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要妥善处理各类土地权属纠纷,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步伐,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主体,完善集体土地产权权能,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需要全社会倍加珍惜和呵护。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全力保护好每一寸耕地,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为推动我市力拔粤东“五年大变化”头筹、争拔粤东“十年大发展”头筹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林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