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建筑地标见证汕头成长

编前语:三十而立,风华正茂。30年来,无数特区建设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试验场上,谱写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创业岁月,奏响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颂歌。为纪念汕头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本报今起推出《走过30年——记忆》栏目,寻访各行业伴随特区发展30年足迹的见证人,寻访特区的拓荒者、创业者和建设者,从访谈中重现特区30年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和沧桑巨变,请读者留意。

1981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在汕头市区东面龙湖片划出1.6平方公里设立汕头经济特区,龙湖区政府就是当年的特区管委会大楼。作为参与完成大楼施工图纸设计的市第二建筑设计院副院长、高级建筑师林伟,见证了汕头经济特区从龙湖的荒滩上起步,到迎宾路特区管委大楼等各类建筑向全城逐渐铺开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南粤大地,汕头特区的建筑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本地的建筑设计师一个广阔的学习和成长空间。1977年恢复高考后,当时只有22岁的林伟从一名学徒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自学考上了广东工业大学建筑系(原广东建筑工程建筑专科学院),1982年林伟毕业分配到特区规划建设局工作。特区建设初期,只有三四人的一个设计小组,大家在一栋小楼里办公,四周还是一片农田,中午就挤在竹棚内吃饭,在办公条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主要做一些临时性和中小型建筑施工设计。1984年,正式成立汕头经济特区规划设计室,林伟作为助手完成了当时最大的一宗工程——特区管委大楼施工图设计。随后,林伟独立完成特区早期的职工公寓——金谷园的设计,在当时由于设计比较新颖,每个阳台设有弧形花槽,金谷园被戏称为马槽公寓,该项目也获得了省优秀工程设计表扬奖。据林伟介绍,勇于进取、敢为人先的汕头特区人,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率先推出三三四、二二六解困房建设模式(即政府补贴、单位和个人各按3:3:4或2:2:6比例分摊建设资金),兴建了飞厦住宅区、桃园、东厦住宅区等住宅小区,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对民生的关怀,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由于当时仍处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汕头建筑并没有太多上规模、上档次的醒目之作,更多的是量的积累。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汕头才真正迎来了多元建筑文化共存的繁荣局面。林伟回忆说,1988年建成的汕头国际大酒店,由于突破了传统的外观设计、顶层360度旋转餐厅以及26层的粤东第一高度,成为汕头的新地标。此后又有郭怡昌、佘稀⒛蔚戎泄杓拼笫ξ峭方ㄖ戳巳碌纳杓评砟詈蜕杓剖址ǎ群蟮8偕杓屏耸形旃舐ァ⑷舜笳旃舐ァ⒔鸷M宕缶频辍⒅屑度嗣穹ㄔ喊旃舐サ纫慌辖鞔笃慕ㄖ罚蟠蠹せ盍松峭方ㄖ幕拇葱乱馐叮峭方ㄖ鱿至硕嘣泊娴男戮置妗>萘治敖樯埽杓拼笫墚仙杓频慕鸷M宕缶频辏ü栽残谓屑负瓮夹蔚牟眉艉徒ㄖ辶康挠谢楹希钩梢环锓艉降目∶劳季埃〉胶么Φ靥逑殖龅笔鄙峭肪锰厍绕鹛诜傻钠坪秃1趼糜挝幕姆岣荒诤峭方ㄖ幕⑷氡晷铝⒁斓囊帐貅攘Γ鸬笔币的诘暮涠

参与特区建设,只有全身心投入,发挥自己的作用,才会过得特别踏实、有劲。林伟发自内心地说,自己能遇到特区改革开放这个好时代,感到非常满足,如果能给我重新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这份事业,为特区设计更多精品建筑。

本报记者魏盼生

来源:汕头日报   责任编辑:佚名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水鸡秘密

潮汕故事剧:咸蒜头卖仔(第二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