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特区之外的新“特区”――就深汕特别合作区访汕尾市市长郑雁雄

编者按:在各地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谋划十二五规划的时刻,省政府批准深圳市在汕尾市境内联手办特别合作区,这个消息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各地都引起不小的震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合作?是真有创新之处,还是新噱头而已?带着这些疑问,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汕尾市长郑雁雄,并于日前在《南方日报》刊发。现将全文转载。

缘起:契合榫接的结果

记者(以下简称“记”):前不久,广东省委、省政府把深圳与汕尾合作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列为省级发展战略,进入广东省十二五规划,请问,这对于汕尾乃至合作双方意味着什么?

郑雁雄(以下简称“郑”):很多人乍一听这事,很容易以为是产业转移的新噱头,或者是扶贫开发的新名堂。其实,这是区域深度合作,实现空间互补、产业互动、利益互享的全新探索。用三句话来说,叫做“大势所趋,规律所然,发展所需”。

记:怎么讲?

郑:从发展空间来看,香港100多年只开发了24%的土地面积,而在深圳特区建立以来的30年里,深圳的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30%以上,向外拓展发展空间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记:这个当然,但一定要找汕尾吗?

郑:是的,一开始深圳也有些干部提出这个问题。应该说,广东省内区域差异大,很多东西北地区还有大量发展空间,且交通方便,大多与深圳在2-5小时经济生活圈内,在广东省内找合作伙伴是很容易统一认识的,而且一省之内统筹也方便。

记:要在广东省内找空间,为什么不是相邻的惠州、东莞?找相邻地区合作岂不更为省事?

郑:汕尾与深圳的互补性是显然的,其他市难以攀比。深圳市与汕尾的关系,是特区带老区,珠三角带环珠三角,优化发展区对接加快发展区,海岸线对接海岸线。同时具备这几条的市无出其右。如果与相邻的惠州合作,那就是珠三角内部的“富人俱乐部”,少了上述的很多重要意义。省委、省政府显然看出了这一关键点。2009年6月13日,汪洋书记在汕尾召开现场会上详细分析:“汕尾处在环珠三角内环的区域,紧靠珠三角,毗邻珠三角最有活力的东岸,珠三角东岸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四个市经济总量占了全省的60%,汕尾到东莞、深圳、惠州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处于东岸地区海岸线的第一延长线,地理优势得天独厚。”与此同时,深圳沿海高速的开通,厦深高速铁路的开建,珠三角交通管网对接相继延长到汕尾,全方位覆盖深汕特合区,汕尾到深圳缩短到一小时车程,进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而深汕特合区则更为便捷。汕尾与深圳之间,看似飞地,而在实际上已经超越飞地概念,进入时空一体化、经济互补化的全新时代,尤其在当今信息时代、地球平面化的今天。汕尾,也因此具备了与深圳深度合作更为坚实的基础。因此,汪洋书记要求深圳“到汕尾去,到特别合作区去,创新合作,互利共赢,谋求下一个30年的大发展。”

起步:思想解放所激发

记:一开始是如何走到这个点上的?

郑:这是广东解放思想一大重要成果。2008年春,由汪洋书记亲自倡导的一场思想解放大讨论又一次在广东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带领的深圳市党政考察团专程来到汕尾,主要是考察深圳市重点扶持的仅为10平方公里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而一经了解汕尾市土地如此之多(面积5271平方公里,粤东第一)、开发强度如此之低(9%)、海岸线如此之长(455公里,也是粤东第一)、距离深圳如此之近(高速公路1.5小时车程,高速铁路50分钟车程)之后,刘玉浦与深圳的同志当即提出,汕尾在最靠近深圳的鹅埠、赤石、小漠、门四个镇拿出不小于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与深圳联手共建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

记:当时你们的态度是什么?有没有顾虑的问题?

郑:有,当时乍一听此事,我们很多人一时愣在那里。这么大的事,能行吗?深圳在汕尾联合办特别合作区,汕尾当然拍手叫好。但是,仔细一想,汕尾发展长期居尾,与最发达的特区进行如此大规模合作,汕尾有多少方面能做得到?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才10平方公里,就已经让园区的同志累得气喘如牛,再整200平方公里,咋个整法?深圳与汕尾不接壤,中间还隔着兄弟市惠州,深圳、惠州的同志怎样想?深圳的积极性能持久吗?一大堆问号一下子涌上我们的脑袋,确实心里没底。但是很快,我们就吃到了一颗定心丸。

记:什么样的定心丸?

郑:就是2008年8月6日,刚到广东工作不久的省委书记汪洋在听完我们的汇报后对深汕特合区问题的第一次讲话:“建立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干好了,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城带乡,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省委、省政府支持深圳和汕尾进行这样一个特别的合作。”

记:这话后来起了什么作用?

郑:汪洋书记一席话,汕尾开锅了,市委书记戎铁文更是激动万分,立即提出“千载难逢、千秋大业、千方百计”的态度对待这一新生事物。于是,深汕两市立即启动,建立两市之间多层次、高规格的协调推进机制和一系列启动措施。短短一年时间的前期工作,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变身作为深汕特合区首期工程,建设进度飞快,很快就初具规模。中国泛化建设集团用BT模式投资30亿元打造园区基础和公共设施,深圳市提供了全套规划设计支持,发动30个行业协会组织产业转移招商,至2009年底以来已落实入园项目49个,投资达560多亿元,成为这种合作的良好开端。

动力:金风玉露一相逢

记:据我了解,汕尾长期以来发展状况并不理想,单就汪洋书记的几句话,能够有那么大的作用?

郑:此话说得有理。至2008年,汕尾建市20年,各项经济社会指标不少当了多年尾巴,被人戏称为“汕尾汕尾,尾巴的尾”。2008年8月,汪洋书记第一次到汕尾,一看,没道理啊!躺在455公里海岸线上,经济形态却像山区那样落后?就在珠三角最具实力地区大门口,经济却长期居尾?在作了实地调研和深入思考后,汪洋书记果断地说:“我看了,我听了,作出的判断是积极的,就是,‘迎头赶上正当时,汕尾能够不当尾’。”

记:那么效果如何?

郑:一个地区的发展转折点,往往是遭遇某一重要机遇,但政治人物往往是这种遭遇的启动者。汪洋书记的两句话,汕尾人茅塞顿开,精神大振,市委、市政府应声出台了《汕尾市砍掉落后尾巴行动纲要》,铆足了劲,提出“冲过去”口号,实施“弯道超车”战略。结果,到2009年底,正值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之际,汕尾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实现“砍尾”初步目标,一举甩掉人均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指标的尾巴,而国地两税、居民收入、农民收入、工业用电量、高中入学率等指标增幅则居全省首位。2009年人均GDP达到1977美元,2010年将超过2000美元。按照钱纳里的工业化理论,这一时期将迎来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汕尾因应了这种判断,昂首阔步,挺进快车道,成为与深圳深度合作最好的资本和最有利的势头。

记:深圳的同志因此看到了与汕尾合作的信心了吗?

郑:这一点深圳的同志是高度认可的。但是使深圳的同志真正动起来的,我相信不仅在此,而是我们通过创新机制,把“人情债”的疑虑转化为“新机遇”的希望。

记:怎么转化的?

郑:2010年8月25日,汪洋书记带领王荣、徐少华、刘坤等省和深圳市领导亲自到园区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合作模式要超越友情扶持,上升为互利互惠、互动发展,从单向产业转移上升为双方特别合作。”“要以‘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为核心,努力创建全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

记:好像同样的话在横琴岛、中新(广州)知识城也讲过,是否可以把深汕特别合作区看做类似的探索?

郑:完全可以,汪洋书记直截了当地说过:“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探索建设,与横琴岛开发、中新知识城等一样,也是广东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重要举措、重要平台。”汪洋书记还特地给合作区定名“深汕特别合作区”,要求深圳、汕尾两市“一定要不负重托,如履天职,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亮点:总部加基地模式

记:这种合作的主要亮点是什么?较之以往区域产业合作有什么超越?

郑: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机制创新主要来源于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等模式的启发,但由于深圳、汕尾的产业高度互补性、区域非常邻近,且处于一省统筹之下,因而制度创新显得空间较大。在省委、省政府的悉心指导下,我们以“创新发展,先行先试,创建全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为目标,深汕两市密切、务实、积极合作,创新行政、财政、投入、管理机制,以汕尾所有、深圳所用,汕尾管辖、深圳开发,汕尾发展、深圳拓展,汕尾空间、深圳形象的全新模式,得到省的高度赞许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已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发展战略。其中最大的亮点我认为是两句话,“新前店后厂”和“总部加基地”模式。

记:“新前店后厂”指的是什么?

郑:30年前,香港与深圳、东莞乃至整个珠三角的分工是:香港是“前店”,负责营销、研发、总部经济,深圳等地成为其“后厂”,负责生产、制造、基地经济;30年后,深圳的研发、营销、服务能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成为新型的“前店”。而紧邻的惠州和深圳同属珠三角,经济落差不大,这个新型“后厂”必定是汕尾。之所以叫“新”,除了组合各方不同外,还有更重要的是,深汕特合区是总部加基地模式的新园区、新城区、新增长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记:何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郑:过去的产业转移园多数是穷人(转入地)的一厢情愿,“飞地”则多数是富人(转出地)的自娱自乐。深汕特别合作区超越这种传统模式,不是简单停留在产业的转移、搬迁上,也不是单纯的“订单经济”,更不是简单地割让“飞地”,而是建立在“深圳经验+汕尾空间”基础上,打造“深圳总部+汕尾基地”组合体,成为真正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

记:具体一点讲?

郑:我们分省级协调组、两市协商机制、特合区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四个决策层面,赋予高于地级市管辖权,充分放权,高度自主。由双方共同派出得力干部组成工作班子,工作分工上根据谁什么强谁干什么的原则进行,由深圳为主负责投入、开发、招商、管理等,主导开发经营;由汕尾为主负责社会管理、征地拆迁等,主导社会环境。汪洋书记形象的打比方:“汕尾就是董事长,深圳则是总经理”。

记:两地的利益如何体现?

郑:最大的利益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空间和互补性。所谓“腾笼换鸟”,没有一个全新的笼,这个鸟就没法换。未来这将是两市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大舞台。其次才是增长和增收的利益,这对两个市都有非常大的好处。我们的共识是,大部分利益留在合作区滚动发展,时机成熟时两个市才从中拿出一半收益来对半分。王荣书记形象的比喻为“养大孩子再说,父母晚点得利”。

记:产业规划上有什么亮点?

郑:规划目前还在完善中,大体的想法是:高端产业、高度集聚、高品位园区、高宜居城区。主要发展高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海洋生物、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旅游休闲、物流会展等服务业。

期待:全新合作出全新魅力

记:这样的合作对汕尾的发展还起到什么作用?

郑:意义是综合性的,至少有四方面,一是创造一个重要增长极,影响汕尾乃至整个粤东;二是创造一个4+1(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的产业加上汕尾空间)的高端电子信息业集聚区,使到我省电子信息业的腾龙换鸟创出新天地;三是将深圳乃至珠三角对环珠三角(东片)、泛珠三角(东路)的辐射作用拉近了100多公里,削减了区域差距的陡峭性;四是推动汕尾在迎头赶上的同时创新一套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做贡献,也就是汪洋书记讲的,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

记:有什么实施的步骤?未来愿景如何?

郑:当下,作为合作区首期的10平方公里的深汕产业转移工业园已经热火朝天的在建设,2015年整个特合区的基础设施将基本建成,到2020年成为GDP超过2000亿元的重要增长极。在这个新起点上,推动新城区、新特区、新财富集聚区效应,全面建设463平方公里的特别合作区,实现包括工业、科技、教育、物流业、服务业、新城区在内的总部经济与基地经济一体化,到特区建立50周年大庆(即合作20周年)时,成为GDP超过5000亿元的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

记:听说你说过“30年前抢滩深圳,30年后抢滩深汕特别合作区”这话?

郑:是的。在我看来,30年前深圳的创业要比现在难一千倍,30年后的今天,深圳的产业带动能力、开发投入能力已经远高于当年的香港,而且市场认同程度、广东省的统筹力度也大大超出当年。就深圳的经验和实力而言,只要深圳动真格,特别合作区就成功了一半。而从两年来深圳的投入力度来看,特别是以8月25日汪洋书记、王荣书记视察合作区达成的共识和最近的成果为标志,深圳动真格已是定局。目前,合作区已引起市场高度关注,富士康、东部华侨城、中关村(汕尾)科技园、信利AM-OLED、雅芝平板显示、中恒药业、灏芯微电子、天洋太阳能光伏等大型企业高度垂青,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关注。汪洋书记高度评价深汕特别合作区“机制全面创新,规划科学大气,建设进展顺利,招商已显魅力,广阔前景可期”。

记:汕尾人将拿出什么样的姿态参与这件事?

郑:我们提出要用当年办特区的精神办好合作区。尽管目前条件艰苦,尽管改革、创业都是要做出牺牲的,但汕尾人有那么一股带有彭湃烙印的“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精神,我们深知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千秋万代的伟业,需要千方百计才能干好,我想我们不会错过。请大家对此给予关注。

来源:汕尾日报   责任编辑:洪继宇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喜剧:没事别开房-2011贺岁片

潮汕搞笑短剧:洗厕所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