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愿为保护传统文化尽绵力
每年正月到七夕期间,潮州年满15岁的孩子,都要举行独特的成人礼——“出花园”。近年来,随着民间传统习俗逐渐简化,传统喜庆用品店的生意也日渐清淡。不过,在市区西马路,有一家专卖传统“出花园”用品的店铺,却依然生意火红,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掌柜朱炳荣,是在花甲之年才开始创业。
为了今天,他等了十年
近日,记者在朱炳荣的店铺看到,前来光顾的群众络绎不绝,有的是外婆带着外孙女,有的是妈妈带着孩子,在店里挑选红腰兜、试穿红木屐。“红肚兜,放入12颗福丸(桂圆干),红包一个压肚兜,配有如意、顺治钱、五色种子等。”朱炳荣一边将准备好的吉祥红包装进红肚兜里,一边笑容可掬地招呼顾客。
朱炳荣原是市区一家工厂的工人,10多年前下岗后,为谋生计,开了家小店卖毛巾、脸盆等日用品。“其实,我当时很想做喜庆用品生意,不过老辈人劝我等60岁以后再做,所以我默默等了10年。”朱炳荣告诉记者,老辈人说,卖喜庆用品需要岁月的沉淀和传统文化的积累,现在果然应验,不少顾客专门光顾他的店铺,正是冲着他岁数大,内行、可靠。
朱炳荣今年63岁了,做传统喜庆用品生意却只有4年时间,他认为“出山不论早晚,创业不看年龄”,关键是要有大量的潮州民俗文化积累,又需具备一定的经营经验。他回忆,小时候父亲是农村一家学校的校长,时常向他讲述潮州民俗,他觉得潮州民俗很有趣、值得仔细研究,总是一边听一边牢记在心。步入社会以后,每逢有前辈讲述各个乡村不同的习俗时,他也总是立即竖起耳朵细听。而10年卖日用品的生意经验积累,也使得他做起喜庆用品生意更加得心应手。
习俗淡了,文化不能丢
采访当天,一位阿婆刚好带着外孙女光临朱炳荣的店铺,小女孩新年15岁,准备在正月“出花园”。朱炳荣很顺溜地介绍道:“五色种子象征五子登科,如意一把象征如如意意;出花园当天牙刷、面巾、水桶、脸盆都换新,用12种不同鲜花沐浴,这12支花是喜庆之花,不开白花、不长刺、名字听起来顺耳;洗花水后,身着红肚兜、白内衣,脚穿红木屐,准备好茶杯、酒杯、盘子,拜别花公、花婆……”
朱炳荣说,潮州文化是潮州地区成千上万个乡村融合起来的文化,不是单一标准化的模式,这是潮州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地方以红背心代替了红肚兜、红塑料鞋代替了红木屐,逐渐简化了仪式,也淡忘了喜庆用品的深层含义。
不过,令朱炳荣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政府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他刚好赶上“潮流”,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开始崇尚“出花园”的古法。如元宵节前“出花园”的,在除夕夜洗花水,元宵节后出花园的,则在元宵夜洗一遍,到了出花园当天晚上再洗一次。朱炳荣表示,花甲之年再创业,能为潮州孩子的成人礼提供传统的用品,是一种缘分使然,他愿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