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潮州林厝棕蓑制作技艺濒临失传

工艺复杂难学 销路窄利润薄

林厝棕蓑制作技艺濒临失传

蓑衣作为雨具,如今早已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只在唐诗宋词里留下一个美好的意象。近年来,棕蓑作为收藏品的价值渐被发掘,有喜欢收藏的人便找到潮安县浮洋镇陇美村林厝——这个曾经以棕蓑闻名的村落定做。但是,由于市场冷淡、工艺复杂难学,陇美村林厝如今也只有十多位老工匠能串蓑衣,这门古老的技艺已濒临失传。

做棕蓑是纯手工的活

今年78岁的林金宏老人,是林厝仅剩的十多位会串蓑衣的老工匠之一。上了年纪的他,已经有点耳聋,但打起棕绳来,依旧架势十足。打棕绳的工具很简单,一捆抽好的棕线,一个绕有棕绳的大约二三十公分长的圆柱体索锤。只见他站立着,一手捏着锤上系的棕绳,索锤便吊在半空,再把索锤一拨,长圆柱体的锤子就打着圆圈转开了。趁着索锤打转,林金宏左手拿起一捆棕线,右手捏着索锤上棕绳的末梢,和从左手棕线捆中抽出来的线对接,利用锤带着绳子打旋的劲,把它们连缀起来。“抽棕线的速度和索锤旋转的速度要一致,并且保持匀速,这样打出来的棕绳才均匀。”林金宏说着一手握着索锤抡臂绕圈,把拧得很长的棕绳绕在锤上,由于绕得用力,发出“呼呼”的破空之声。

一件棕蓑衣,看起来很简单,但缝制起来却得耗费上十来天。从选棕片、捻棕丝、打棕绳,到最后的裁剪缝制,全是纯手工的活,每道工序都有不少学问和讲究。像其中打棕绳这道工序,要打得均匀坚韧,少说也得学上一个月。

曾经名头响当当

林金宏童年时候,就跟随父亲奔走于海丰、潮阳等周边沿海地区,给当地的渔民们修补蓑衣。“棕做的蓑衣特别结实耐用,下雨天穿着够贴实,不怕风吹,海边的人用得特别多,需求量很大。”林金宏告诉记者,那时候很多村民都以做棕蓑糊口,村里的小孩也耳濡目染,从懂事起就跟着学修补棕蓑。

据林厝村民介绍,他们的先民是从福建莆田移民到浮洋镇陇美村林厝的,而做棕蓑的技艺也是从福建那里流传过来的。“从清代中叶开始,林厝的村民就会做棕蓑,到民国时期达到鼎盛,算起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林金宏的儿子说,最盛时全村有一百来户人家在做棕蓑,蓑衣制品不只卖往周边地区,甚至远销到泰国等地。当时,林厝棕蓑的名头可是响亮极了。

如今会做的只剩老翁

在最辉煌的时候,林厝有一百来人会做棕蓑,但现在整个村里却只有十多位工匠掌握这门技艺,而且全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林厝棕蓑技艺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

林金宏的儿子告诉记者,自从建国后塑料制品不断增多,雨衣等轻便的雨具大受青睐,棕蓑衣逐渐被取代,销量也是一落千丈,利润锐减。不少原来做棕蓑的人,纷纷改做棕扫等其他棕制品。由于棕蓑制作工艺复杂,而且市场冷淡,年轻人不愿意学,村里会做棕蓑的人越来越少。

近年来,偶尔有棕蓑收藏者上门订货,老工匠们就会拿出工具来做一件。“一件可以卖七八百元。但是得做十来天,再扣除两百多元成本,算下来每天只有五六十元工钱,还得忍受满天飞的碎屑。但年轻小伙子到工厂里打工,一个月就赚两三千元,谁还愿意来做这个?”林婶告诉记者。

来源:潮州日报   责任编辑:蔡妙芝 刘宜洁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中国高校首部潮汕话电影:FOURS

潮汕搞笑短剧:假正经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