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筐师傅忙碌背后是失落
图为柯伯给记者演示编竹筐的重要技术环节“踏底”。
竹筐,曾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具之一。上世纪中期,产自枫溪池湖的优质竹筐,不仅满足潮州本土生产需求,更车载船运远销海外。那种繁盛的产销场景,当地编制竹筐的老工匠们至今记忆犹新。
现如今,竹筐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可在池湖的村巷间,依然有极少数年迈的老工匠,执着地坚守着竹筐编制手艺最后的阵地。他们制作的竹筐依然“供不应求”,不过,他们心里比谁都明白,这种“供不应求”的表象背后,却是手艺失传、行当消逝的失落与无奈……
柯昭隆:坚守“阵地”的老工匠
今年72岁的柯昭隆老人,每天早上都会来到池湖柯厝公厅,埋头把弄着堆放在这里的竹料,直到日暮才离开。“我从六七岁就开始跟竹筐打交道,几十年来从未停止过。”柯昭隆自豪地说,他的竹筐编制手艺,是祖上代代传承下来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他的家族经营的“福胜号”竹筐铺,名气非常大,专做出口生意。
据柯昭隆回忆,那时候,“福胜号”有30多位编制竹筐的师傅,不仅自己生产,还向村民收购成品,每个月至少有两船大大小小的竹筐,经水路运往东南亚各地。而他则从年幼时,就在“福胜号”跟长辈学做竹筐。“每天上学堂读书之前,都要先在家里做点工。”他说,当时生产生活处处需要使用竹筐,“福胜号”生产的竹筐也多种多样,最大的竹筐高约两米,直径一米八左右,是用来装运铁鼎的,此外还有装菜的薄筐、装米的厚筐等等。
时过境迁,“福胜号”的繁荣早已不复存在,许多制筐师傅也纷纷改行另谋生路,但柯昭隆却从未搁下手里的刀具。现在,他专做池湖独有的厚筐,供应各地游神赛会之用,这种筐可以装八斗米,又被称为“八斗筐”。虽然市场需求量已经很少,但由于制筐师傅寥寥无几,柯昭隆的竹筐依然相当抢手,经常有订家打电话向他催货。他打趣说,“现在人家都得求我制作。”
柯春潮:还做得动就要做下去
在距离柯厝公厅不远的一户民居门口,同样堆放着许多竹料,民居的主人柯春潮,今年已经78岁,他也是池湖为数不多仍在制作竹筐的师傅之一。
与柯昭隆一样,柯春潮从童年时代就一直从事制作竹筐。他说,以前他做了竹筐之后,就挑到市场上去贩卖,挣钱养家糊口。“那时候日常装东西都用竹筐,买的人也多,现在都有纸箱、塑料筐、铁筐,竹筐需求量很少。”柯春潮说,在平时,他主要编制一些薄筐,供人们装菜、装瓷器之用,到了每年年底,各地乡村举办游神赛会,厚筐的需求量增大,他才开始着手编制厚筐。
编制竹筐是纯手工活,无法批量生产,师傅们每编制一口竹筐,都需要花费大半天。先是装收购来的竹竿砍成适当的长度,再破开成为宽度相同的竹签,然后用厚刀将竹签拍薄,才能够开始正式编制。在制作竹筐底部的时候,师傅们要一直蹲着,一边用脚踩住竹签,一边有规律地将竹签相互穿插,而且不能移动,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柯春潮说,一口竹筐只有十几块钱利润,而一天从早忙到晚,最多也就编制两口,现在不但年轻人不肯从事这一行当,连许多手艺高超的老师傅也不愿继续干下去。不过,当问起他自己为何年近八旬仍要坚持编制竹筐时,他表情严肃地说,“现在还有人需要,还经常有人来家里要货,既然我还能做得动,就得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