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火车头”――汕尾市“十一五”工贸工作扫描

“十一五”期间,汕尾市把发展工业作为实现经济科学、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壮大工业规模和总量,促使工业经济发展逐步迈上新台阶。

工业经济平稳发展

五年来,汕尾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工业经济得到平稳发展,企业竞争力得到提升,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303亿元增至2009年的57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步提高,由2005年的37.47%增至2009年的55%,初步扭转了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偏低的局面。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70.49亿元增至2010年的186亿元,年平均增长23%,翻了一番半,占GDP比重达4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9.3亿元增至2010年的104亿元,年平均增长31.2%,翻了近两番。

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金银珠宝首饰工艺品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汕尾市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此外,汕尾市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取得较好成绩。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中国弛名商标2个,广东省着名商标15个,广东省名牌产品8个。全市已搭建3个省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省公共创新平台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认定市级研发中心11家。

民营经济成为新增长点

近年来,汕尾市认真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民营企业创业领域已由过去的种养业、餐饮服务业、手工业,逐步向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物流运输、房地产等领域拓展,并且延伸到科技、电子、新材料和中介服务等前沿产业。

汕尾市以“一镇一主业”和“小商品、大市场”发展模式涌现一大批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海丰公平的服装、可塘的珠宝、城东的毛纺织、梅陇的金银首饰加工、`门的饮食、鹅埠的制鞋、陆丰碣石的圣诞礼品、陆河东坑的食品加工以及市城区的电子信息、水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

截至2010年9月底,全市共有各类民营经济组织68390户。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03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2.7%,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汕尾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

经贸活动趋向多元化

汕尾市切实把商贸流通业摆上重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搞活流通,促消费,扩内需,商贸流通业总量得到持续提升,经贸活动趋向多元化发展。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01亿元,同比2005年增长121%,2006-2009期间年均增长21.6%,比“十一五”预期增幅提高5.6个百分点。而2010年1-11月全市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2.02亿元,比增23.9%。

随着市场化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一批超级市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专卖店等现代流通模式不断涌现,消费市场加速向多元化发展。全市各级经信部门认真组织企业参加泛珠洽谈会、中博会、侨博会等各种经贸活动,全力推介汕尾市投资环境,积极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产品销售渠道。

此外,全市目前共有各类商品市场150个,市场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市场结构日趋合理,城乡交易条件明显改善。

来源:汕尾日报   责任编辑:徐善应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机会

潮汕搞笑短剧:牛肉丸果条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