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笔者面前的是一位年逾花甲、精神矍铄的普通农民。就是这位普通的农民,在改革开放之初敢于承包荒山,不单自己在远离村庄的山旮旯里扎下根来,而且还把妻子和2个未成年的儿子也带上山,一心一意开山种果。时光已过去26年了,昔日的荒山野岭,而今果树成片,硕果累累。他,就是揭西县灰寨镇塘房下村何树下山场场主李文瑞。
塘房下村何树下山场离李文瑞家约4公里,是揭西县名山——鹅龙岽下2个坡度平缓的小山包,场部是去年新建的2间平房,另有1间是李文瑞20多年前自建的泥砖房,他们夫妻、3个儿子及大儿媳共6人就长年生活在这里。踏进李文瑞的果园,只见100多亩的山坡被开垦成梯田,橄榄、杨梅、油甘等果树一直种到山头上,翠绿色的榄果压弯了枝条,飘逸着诱人的清香。
常言说,创业艰难苦战多。李文瑞说:“1984年,村里标何树下山场,当年我才36岁,已在生产队劳动10多年了。改革开放后,我没什么出路,想自己创业,就参加投标,如愿成为这片山场的承包者,承包期16年,期满后个人自主经营,于是就下定决心大干一场。”说来容易做时难。创业的艰辛,连自己都没预料到。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梯田开出来了,却不知种什么好,摸索的时间较长。第一年种下橄榄、油甘、杨梅等果树,3年后才挂果,但价值都不高。尤其是青榄,原生土种口感差、味道不好。这样就须嫁接,以提高果品品质。嫁接不是一两次就能成功的,接后又得3年才能挂果。曾经四五次请普宁梅塘的师傅来帮助嫁接橄榄。目前场里已成功培育出的名优品种“甜榄”,就是经过4次嫁接的。该榄口感甘甜,果质清脆,色泽金黄,果体大,单颗平均15克,最大的有22克重,相当于普通榄种3颗的总重量,每公斤可卖400多元,如经过精包装,每公斤可达1000元以上。还有一种自行培育的“龙湖榄”,入口甘醇,且肉质酥脆、不粘核,适合牙齿不好的中老年人食用。这也是李文瑞花了多年心血培育的结果。
众所周知,种果投资的时间长,见效慢。办场第一年,李文瑞向信用社借了1年期的贷款3000元用于购买果苗,期满以后无能力归还,只能付还利息。大部分果树5年以后才挂果,油甘、杨梅等收获期短、价值低,卖不了几个钱,而青榄的改良时间较长,因此,他在承包期内只有少量收入,几乎全部是付出。由于投资收益差,李文瑞只能到建筑工地打短工,赚取工钱来投入果园,果园由妻子张尺妹管理。为了解决肥料的问题,张尺妹还向开油仿的朋友借了几千斤油渣作肥料,油渣款直到10年后才还清。
而今,山场的100多亩橄榄树,大多数已进入高产期,收益可观。几年前场里新建了抽水房,实现了电动灌溉和喷药,固定资产的积累已有较大的增长。
种果的生活有苦也有甜。26年前,李文瑞一家人迁到山场时,大儿子只有6岁、二儿子才4岁,小儿子是在山场出生的。现在,大儿子李华合32岁了,与父母亲共同创业,二儿子、小儿子也长大成人了,都在深圳打工多年了,回家时也帮忙打理果园,经过一家人同心协力、坚持不懈地奋斗,2008年以来经济收入有明显的改善,新建了一厅一房的单层水泥平房。前年,李华合与河婆镇一姑娘在场里结了婚,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
谈到今后的打算,现年63岁的李文瑞说,对于当年耕山的决定,虽受到亲属的反对,但自己至今没有后悔。开弓就没回头箭,坚决把果树种下去。目前,最值得欣慰的是山场已顺利交接班,经营管理主要由大儿子李华合负责。

李文瑞在察看橄榄树的生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