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花灯千姿百态、工艺细致、造型美观,风格独特,是潮州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工艺品,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作为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大瑰宝,它的发展和传承,无疑是一门综合艺术。本人通过几十年的不断实践和创新,深深体会到:潮州花灯制作人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不断融入现代科学理念,勇于创新,积极培育一代新人,使潮州花灯走向世界。
本人从小就跟随父亲刘敬书学习制作潮州工艺花灯,先后制作了《凤仪亭》、《悟空取宝》、《水漫金山寺》、《三阳开泰》等大型花灯赴香港、新加坡游行和展览,并参加中南区民间美术工艺展览会展出,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随着社会的进步,本人在传统花灯的制作中不断改进完善,采用新型材料,使之更美观耐用。如近期制作的大型花灯《天女散花》,从人物面部材质到衣裳、飘带、云朵、鲜花等都大胆采用当今的物质材料,通过精心设计、制作而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载体,使之人物工艺细致,造型美观生动,比例准确,举手投足极富舞蹈动感,物饰华丽,花朵一折一皱,尽显自然洒脱,惟妙惟肖,体现出天上人间,上下争妍,一派祥和的景象,突出了“仙女翩翩天上舞,散花朵朵落人间”这一美妙瞬间,给人无限的想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件作品将奉献给“2011年中国潮州花灯节”,为花灯节增光添彩。
潮州花灯享誉已久,它和其它传统手工艺一样,面临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在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重视下,重振这门古老工艺的雄风,并使之产业化、市场化,促进行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本人最近到潮州市技工学校美术班讲授关于花灯制作工艺的课题,本人利用这个契机,和学生们共同努力,取得一定的工艺传承效果。
我们知道,花灯有其独具的特色,品种繁多,如果没有了解其艺术内涵,就无法吸收其精髓。在用料方面就有近千种之多,在形式上可分为“热灯”和“素灯”两大类。“热灯’’又称“战灯”,而“素灯”又称“文灯”,前者讲究盘弓走马姿态;后者着重表现情感场面。在艺术方面形象应细腻,如开面的脸谱就要分生、旦、丑、净四大类。生又有文武小生、文武老生,还有白须文武老生、二小生等;丑则有鸭尾须丑、家僮丑和闲人丑、花鼓丑、女丑、和尚丑、肥丑、公子丑等;旦有文武旦、短旦等;而“净”则多达40余种。在花灯的基础上,艺人们又创造了“纱灯”、“鲤鱼灯”,就是本次技校师生创作的灯种,它同花灯屏相仿,是按比例缩小和简单化的形式而创立的艺术品,它的特点在于小巧玲珑、造价不高且便于移置,直接可以掌控表演,形成以舞蹈形式的民间巡游文艺演出载体,使“鲤鱼灯舞”家喻户晓,堪称潮州民间特有的一件盛事。
近年来,在潮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下,潮州工艺美术业迎来了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本人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传统人,深感荣幸,也倍感任重道远,本人决心为振兴潮州花灯事业而奋斗,在花灯制作上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场景气氛到制作技艺上不断潜心研究,大胆创新,让潮州花灯这朵绚丽多姿奇苑开放得更加光彩照人,香誉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