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饶洋米粉行业举步维艰

营生艰辛销路狭窄

饶洋米粉行业举步维艰

 

图为邱先生将制作出来的米粉放到作坊门口晾晒。

凌晨3点多,夜色依然浓重,饶平县饶洋镇的米粉师傅邱万裕,已经披着星光开始一天艰辛的营生。米粉制作,是饶洋镇的民间传统手艺,在粤东地区,饶洋米粉可谓远近闻名。可即便如此,多年来这一行的发展却举步维艰。就像邱万裕说的一样,“实在太辛苦,又挣不到什么钱,有时都不想做下去了。”

邱万裕今年30多岁,自打几年前承继父亲手艺办起家庭小作坊,摸黑起床干活便成了家常便饭。每天凌晨3点多,他就得挣扎着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开始制作米粉的一系列繁复工序。先是将大米加水磨成浆,然后搅成米团,拿到蒸笼里蒸。米团蒸熟后,就要送到机械上碾压成丝,再重新回笼蒸一遍。等到米粉出笼,通常已经是上午将近10点,这时又得将其搬到户外晾晒……

邱万裕一家子,每天从凌晨忙碌到中午,也只能产出200多斤米粉。而一年之中,并非每天都适合制作米粉。由于饶洋传统米粉制作工艺,最后都需要靠阳光晒晾,碰到阴雨天就没有办法干活了。“我的手机一直开通天气预报,每天都得关注天气形势。”邱万裕说,一旦发现可能会下雨,就不能进行生产。有时候天气预报不准确,米粉制作出来后,突然下起雨,无法及时晾干,很快就会坏掉,只能拿去喂猪。即便是阴天,也很难制作出好的米粉,晾晒不透的米粉一煮就断,无疑是砸了自家招牌。因此,每年到了雨季,邱万裕只能暂时干些别的活儿,聊以糊口。

在饶洋镇,像邱万裕这样的米粉家庭作坊,少说也有几十家,但至今没有哪一家能真正形成规模批量生产。谈到饶洋米粉何以一直零敲碎打,邱万裕觉得,受天气制约是一方面。“之前曾有人尝试改用机器烘干,不过做出来的米粉没有韧性,不但口感差,而且很容易煮烂。”他说,至于为何会这样,大家也搞不清楚。同时,制作饶洋米粉的原料,都必须用当地土产的大米,“用外地的大米,很难压出一条一条的粉。”

现如今,饶洋米粉的销路,仍以饶平本地为主,而且大都零散出售,人们通常是买上一两袋,放在家里慢慢吃。即便有人拿到外地去卖,多数也只能卖给在外地谋生的潮州人。“家庭作坊人力有限,如果顾客定购的量太大,根本是做不出来的。”邱万裕坦言,他父亲上世纪90年代从事米粉制作时,规模就跟他现在差不多,现在行情虽然好一些,但销量并没有增加多少。利润低微,加上太辛苦,年轻人都干不下去,宁愿到工厂打工,如今镇上从事米粉制作的,大都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而他自己虽然只做了几年,也早有了改行的念头。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来源:潮州日报   责任编辑:黄春生 江马铎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喜剧:没事别开房-2011贺岁片

潮汕故事剧:肥猪瘦猴(第二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