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揭阳灯谜

灯谜由隐语、庚词演变而成。自唐韩愈赴潮任刺史,中原谜风随之逐渐传入潮汕地区。

揭阳谜风之盛自明朝开始。清乾隆《揭阳县志·风俗志》载:“坊间猜谜,士民集而猜之,中者有赏。”其时,民间流传着有趣之口头谜,后又有画谜、哑谜、动作谜。猜谜形式:或在灯橱上写谜文供人射猜,或搭谜台让大众射猜,猜中以击鼓鸣锣为号。

民间流传之口头谜,常以歌谣形式,如:“天顶一幅云,地下一只船,观音来撑渡,童子来坐船。”猜用物“摇篮”。生动有趣。后来,口头谜经文人加工,制作上偏重文字组合,形声义变化及概念之借替,以扣典、白描、刻画取胜,谜文对偶工整,单句反扣紧密,变幻多端。如以“案头书半架,汲水烹绿茗。”猜水浒人一名“宋清”;以“戏演茂生请薛礼,曲唱二娘会柴房。”猜俗语二句“做人食饭,做鬼咀话。”

清光绪年间,揭阳谜风极盛,出现了一些颇有名气之谜家,有廪生郭梦蝶、秀才杨泽贵、黄锦标等。

辛亥革命后,揭阳谜界与外界联系频繁,谜风有所变化,出现了赋体谜。如:“竹篮铺里做戏台,一生一旦无多个,生旦出来就唱曲,唱出诸侯大人来。”猜禽事“母鸡生蛋”。

民国初,揭阳谜社纷纷成立,谜坛人才济济,刘秋甫、黄花香、黄林头、林幼臣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抗战期间,林悟生创“一生谜社”,林佑叙创“文光谜学研究社”,自任社长,社员达30多人。知名谜家有林奕芳、黄瑞芳、纪少亭、杨静波、苏文海、林逸风、彭占元、周文山、徐德贞、谢子敬等。逢年过节,游神赛会、新厝入宅、店铺开张,均设谜台。1943年潮汕闹米荒,县长陈署木勾结奸商,囤粮居奇,加重灾情,林悟生于衙前兰香茶庄的灯橱上画一尊弥勒佛,左边放一大米袋,右边放一杆秤,题谜文: “我佛本慈悲,米贵袋小开,不顾民饿苦,只爱自己肥。”猜时人名一。此谜以木秤上钻铜星,会意为“铜(谐音陈)钻(谐义‘署’)木。”直讽陈署木不顾民生,中饱私囊,表达民众对贪官污吏无比憎恨,大快人心。陈署木恼羞成怒,将林悟生绑进大牢,后迫于民愤,怕众怒难犯,才予以释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揭阳的灯谜会猜活动得到党政部门的扶持,空前活跃,文化单位每年春节都印发灯谜资料,提供给城乡群众射猜。每逢节日周末,许多地方都开设谜台,由陈逸风、纪少亭、许日华、谢德才、黄寿山、周文山、叶子云、纪日舟等名家轮流主持。

改革开放后,揭阳灯谜组织与外地130多个灯谜组织经常联系交流,还邀请各地前来开展联猜活动。1983年至1984年,《汕头日报》辟《谜坛鼓点》专栏,选介潮汕谜人佳作,揭阳王绍宽等9位作者被选介。王绍宽还陆续在《广西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知识窗》、《智力》、《新村》等10多家省级报刊发表谜作近300则;榕城区文化馆杨锐(谜号寄隐)还出版灯谜作品精选集《寄隐陶情》;榕城区文化部门还举办过全国灯谜函寄会猜,被载入全国谜坛大事记。

来源:揭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谢琼霞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语电视剧:选!选!选

潮汕故事剧:K脯鸭(第二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