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滨城市,宜居宜业,图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内的海滨高尔夫球场一侧。

和谐汕尾今年6月的慈善教育大游行共募捐超10亿元。

人文汕尾陆丰市玄武山宗教旅游胜地。

清新汕尾图为陆河县的万亩梅园。

活力汕尾摄于第16届亚运会帆船帆板赛区、汕尾市红海湾遮浪半岛。



世界惠州同乡欢聚汕尾共谋发展
今天,汕尾大地喜气洋洋,原惠州(古)籍,包括现深圳、惠州、汕尾、东莞、河源、新丰“五市一县”的众多旅居海内外的乡亲欢聚汕尾,参加第七届世界惠州同乡恳亲大会暨2010年汕尾市经贸洽谈会。
1994年4月由新加坡惠州会馆发起并举办第一届世界惠州同乡恳亲大会,至今已举办了6届。这次恳亲大会,是继1996年在惠州举办之后时隔14年又一次在国内举办的盛会。本届大会以“联乡谊、聚侨心、谋合作、促发展”为主题,把恳亲与经贸合作紧密结合起来,融乡情、友谊、商贸于一体。我们相信,通过此次恳亲大会,必将对进一步敦睦乡谊、凝聚力量、弘扬文化、交流合作、服务社会、共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汕尾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埠,早在东晋年间就有县级建制。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建立汕尾市。汕尾市,在历史上曾与深圳、惠州、东莞、河源、新丰等市县同为一家,虽然行政区域多变,但是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亲情一衣带水,各地无论是党政,还是民间组织、团体,一直紧密联系、团结合作、携手共进。
建市以来,汕尾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扬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活力汕尾、人文汕尾、和谐汕尾、清新汕尾”总目标,大力发展“三基地、三经济带”,全市初步形成了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金银首饰、珠宝加工、现代旅游、生态农业、海洋水产等十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品占粤东地区半壁江山,是全国最大的TFT产品生产基地。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94.1亿元,是建市前1987年的30.29倍。特别是近三年,汕尾市的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大力加强硬软环境建设,全方位提升投资环境。随着厦深铁路、潮莞高速公路、汕尾新港区建设的加快,厦深铁路汕尾至广州支线、龙汕铁路、天汕高速公路即将上马建设,加上现在的深汕高速公路,汕尾“三网一群”(公路网、铁路网、绿道网、港口群)的交通格局已经成型。大力加强城市建设,中心市区面积已从建市初的4平方公里扩展到21平方公里。规划200平方公里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在加紧建设。与此同时,我们致力建设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规范的创业环境、舒适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营造“亲商、安商、稳商、富商”的社会氛围。粤电、中广核、华润、碧桂园等一批国内外着名企业进驻汕尾,陆丰核电、华润火电、信利4.5代AM—OLED、“云计算”等一大批项目落户汕尾,汕尾已经成为一方投资热土。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加大社会各项事业的投入,大力实施“十大民心工程”,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实惠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创建了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市广播电视大学和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建中小学167所。大力加强文化强市建设,有正字戏等8个项目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汕尾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农村卫生站(所)覆盖全市100%的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81%。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增长18.90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89.06倍。
我们将依托和发挥汕尾良好的区位、交通、土地、海洋、产业、生态六大优势,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水平,加快融入珠三角的步伐,努力实现产业发展更强、城市环境更优、人民生活更好的目标,把汕尾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型现代滨海城市。我们希望更深入地加强各兄弟市县的紧密合作;我们欢迎更多的海内外乡亲,多回家乡走走、看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和参与家乡的建设;我们真诚邀请各位乡亲前来汕尾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共创辉煌!
摘自中共汕尾市委书记戎铁文在恳亲大会上的讲话。
深汕特别合作区
深圳汕尾共建的广东科学发展新园区
汕尾市人民政府与泛华建设集团达成城市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将利用15年时间投资300亿元重点打造深汕合作区,泛华集团将把本次合作列入《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课题并进行系统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争取将深汕合作区打造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统筹区域发展的示范区、区域合作机制创新试验区、粤东大型现代产业园区和现代化综合性新城区,打造出可在全国推广的具有示范效应的样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