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弃婴,患有脑瘫、心脏病、唇腭裂、血管瘤及囊肿等疾病,在海丰救助管理站(福利中心)的精心医治和守护下,逐渐康复,他们的命运从此开始改变……
海丰县救助管理站坐落在海城美丽的海丽大道旁,这里又是县福利中心,目前正在绿化、扩建。近五年来累计救助达3500人次,其中弃婴50多人。该站工作人员给我们聊起弃婴的身世和成长,尤其是提及近两年11个弃婴被医治康复后给外国友人收养的感人故事……
“这些被收养的遗婴,多是患有脑瘫、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血管瘤及囊肿等先天性疾病,免疫力极差,他们在民政工作人员的医治、守护下逐渐康复。” 该站主任黄淑章说。
燕妮是这11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弃儿,进站前没有姓名和出生日期,该站工作人员给她起名排姓,刚开始大家给她名“海英”姓“汕”,叫她“汕海英”但是,站领导和管理员经过一番讨论后,认为叫“汕海英”太土俗,不好听,于是,大家又给她起名为“陈燕妮”,希望她像燕子一样在空中展翅飞翔。
如今陈燕妮在国外生活了。两年前,一对外国夫妇,膝下本来已有三四个孩子,他们对中国有感情,看了陈燕妮照片后很喜欢,于是依据我国的法律程序领养了她,从此陈燕妮成为大洋彼岸的一个外国人家庭的女儿。
领养陈燕妮的外国夫妇是对中年人,与陈燕妮同样幸运的是另一名女弃婴李海茜。这姓名也是救助站给取的。海茜原来嘴唇严重残缺,其他方面健康,经过救助站的精心治疗,残缺的嘴唇 “修”好了,变成漂亮小女孩。
去年12月,乖巧的李海茜被国外一对中年夫妇依法领养。这对外国夫妇办完了相关法律手续后,在离开中国的前几天,抱着李海茜来到海丰县救助管理站,向养育李海茜的工作人员致谢和告别。老外夫妇对李海茜生活过的地方进行录像,他们用英文说,回国后要给李海茜建立一个小档案,好让她长大后看看。
“海茜这是你的家;海茜这是你的救命恩人;海茜这是你的祖国……”翻译人员在翻译着老外夫妇的话,小海茜静静地依偎着,听着凝视着周围的一切……
这是迄今为止,带着收养弃婴回救助站感恩的唯一一对外国夫妇。“收养弃婴家庭一般是不带孩子再回救助站来的,他们算是个例外,因为这对外国夫妇了解中国,对中国有感情。” 该站工作人员说。
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法律规定,被国外家庭收养的弃婴,是要经过我国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核后,经中国收养中心确认,在省民政厅收养登记中心登记,并办理《来华收养子女通知书》、《跨国收养方面保护儿童及合作公约》等收养手续后才能领养回国。收养人必须每半年一次向我国民政部汇报孩子的成长情况。
陈燕妮、李海茜等11名弃婴被好心的外国家庭收养后,她们在国外的生活习惯吗?按规定,基层救助站一般不直接了解这些情况,而李海茜的养父母非常开放,毫无顾虑,给该站工作人员留下了联系方式。近日,海茜的养父母应邀从大洋彼岸发来邮件,介绍了海茜的一些生活情况。
海茜的养父母在来信中说:“茜茜的表现很好,她长得很快,自从2010年1月份来到这里,她已长高了6cm,她真的、真的、真的很喜欢吃东西,她不挑食,愿意吃所有的东西。她很喜欢她哥哥,当哥哥去学校的时候,她会很想念他。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她已变成我们的好女儿,当我们下班回家时,她会像个可爱的小狗一样围着我们转。茜茜对其她的小女孩变得很友好,以前刚从中国来时,她看到陌生人会非常抗拒和害怕,现在她有时会给朋友一个拥抱或甜吻。我们有空带她去某国称作legos(类似少年宫)的地方,她在哪里学习怎样拼图、怎样自己穿衣穿鞋等等。茜茜是一个很坚强的孩子,如果她不高兴,她会用她的方式告诉你。
“她的英语学得不错,我们可以明白她说的话,但其他人有时会听不懂,她还需要时间继续努力学习。
“我要寄些茜茜夏天的相片给你,希望你和其他朋友们看到茜茜的成长,一定会很开心!”
“这些弃婴跟我们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都有了感情。我们站许多未婚小伙,未当爸爸却先被人叫爸爸。当时给外国朋友领走,在交接仪式那时刻,孩子使劲抱着我们工作人员的腿脚哭泣,我们心如刀绞,感觉我们就是他们的父母。”救助站主任黄淑章动情地回忆着起昔日的情景,他感慨说,“被遗弃的婴儿是可怜的,但他们又是幸福的,看到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逐渐康复成长,改变命运,这是我们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