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荆钗记》“卖鲑说鲑香”,“无好胃力怎敢食虫截”。
《正德游江南》的正德帝在江南食“凤眼鲑”(咸薄壳)。
《保婴记》中曲县令:“我的差役未是掠无虫截,掠做蟛蜞”。《打铺窗》的农民腌蟛蜞、蚬仔。《古港传奇》中菜色有咸虾姑。
潮汕沿海多海鲜,小鱼小虾拿来渍盐,叫“腌鲑”。平日鱼虾吃不完,一部分腌起来,刮风下雨无鱼菜,咸鲑便派上用场。其中,最有名的是甘鱼鲑、金钱花鲑、虾苗鲑、钱螺鲑,指头大的鱿鱼苗,腌成厚饵鲑。蟛蜞、红肉、河蚬、扁蟹都可腌渍,是下稀饭的最好小菜。
虫截是梭子蟹,名蝤蛑,洗净后和以酱油、辣椒或蒜醋,最是美味,但“食虫截试身份”,也应小心。
腌鲑要掌握方法,特别是盐的分量,不是越多越好。尽管民间有“加盐臭鲑”的说法,也属无奈的选择。
特别是腌梭子蟹和虾姑,更要把握时间和盐量(普通浸酱油或盐水),几个钟头便可食用。人们吃这类东西,求的是鲜美,可以佐酒,太淡不好,易伤身体。太咸又不可口了。
此外,海产品还晒成鱼脯虾脯,销往外地。
曾任
潮州知府的宋代彭延年,落籍
揭阳浦口时,作《浦口村居好》:“浦口村居好,盘飨动辄成。苏肥真水宝,鲦滑是泥精。午困虾堪脍,朝酲蚬可羹。终年无一费,生活足安生。”诗中所举的物产,除了“苏”是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或作药用外,鲦、虾、蚬都是海滩及河沟的小动物,随手可抓来入膳。卸职官员如此“生活足安生”,
潮州老百姓当然更是这般过日子的。
编后:嗜“咸鲑”,是潮人自古形成的食俗。按现代医学的观点,这种食俗是不卫生的。是“雅俗”,抑是“陋俗”?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本文只是介绍民俗风情,不作饮食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