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一般用苦楝树、樟树等木料制成,初以棕绳儿为耳,不分左右足,俗称棕屐,基本上保持隋唐原型;后来出现蜂腰屐,造型才开始有左右足之分。稍后,蜂腰屐板加上油漆,再画上一些花卉图案,十分美观。除夕夜,人人必须穿上一双新木屐;嫁新娘则必须制一双红油漆新娘屐随嫁。
据(潮阳周志》载:“屐有五便:南方地卑,屐高远湿,一也;炎缴虐暑,赤脚纳凉,二也;所费无几,贫子省屐,三也;澡身濡足,顷刻遂燥,四也;夜行有声,不便为奸,五也。”《南越笔记》云:屐“以
潮州所制造拖皮为雅”。清・徐乾学的《
潮州杂兴》诗云:“蛮女科头足踏尘,丈夫偏裹越罗巾。天无晴雨穿高屐,岂是风流学晋人。”可见
潮汕人穿木屐,由来已久。
春秋时代,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避后母的陷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受尽屈辱,吃尽苦头。一天,重耳饿晕在地。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给他吃。重耳十分感激,表示日后即位,必定重谢。19年后,重耳结束了流亡生活,于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有功之臣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争功,便和母亲隐居绵山中。晋文公知道后,非常
后悔,亲自上山寻找,但介子推避而不出。晋文公便下令三面烧山,只留下一面出口。大火烧了二天,仍然不见介子推。再次寻找,才发现介子推背着母亲靠在一棵被烧焦的柳树下死去了。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令木匠将这柳树锯下一截,做了一双木屐,每天对着木屐尊称一声“足下”。
木屐流行到潮汕,估计在晋朝。当时中原已相当盛行木屐子。《晋书・宣帝纪》:“使军士二千人着软平底木屐前行。”晋朝,中原一带战乱纷纷,“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在这大批移民中,有不少人辗转到了潮州,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服饰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