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韩公祠庙俨峥嵘

潮州笔架山麓有一座气势雄伟的千年古祠,它就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韩文公之祠。
  "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这脍炙人口的祠内对联,既道出韩愈贬潮的原因,也表达了潮州人对韩愈的无限崇敬之情。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这是韩愈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挫折。祸不单行的是,在被贬途径西商县曾峰驿时,年仅12岁的女儿竟惨死道旁。在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和丧女的切肤之痛面前,韩愈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仍旧保持着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下车伊始便询民疾苦,驱鳄除害,兴修水利,关心农桑,赎放奴婢,为当地民众切实办了不少好事。特别是捐俸重置乡校,擢用当地人才充实师资,主持州学一事,有力地推动了潮州文化发展的进程,对后代产生了深渊的影响,使潮州相继赢得了"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的美誉。因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蒿凄怆,若或见之"。"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苏轼《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甚至山改称韩山,水改称韩江,连韩公手植的橡木也称韩木,并成为潮州士子效祥崇仰的对象,以其开花的多寡来预卜科名的盛衰。
  宋咸平二年(999),潮州通判陈尧佐在城北金山麓夫子庙正室东厢辟建了"韩吏部祠",这是潮州有史以来的第一座祠堂。后因祠在刺史公堂后,"民以出入为艰",遂于元佑五年(1090)由太守王涤将其迁至城南7里,并请苏轼撰写《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淳熙十六年(1189)。太守丁允元认为韩愈治潮时,爱笔架山之胜,手植橡木犹在,故又将韩文公祠迁至今址。
  迁建后的韩文公祠,以笔峰为后ㄉ健⑾笊轿笥移琳希┖籼烨担媲潘瞥ず纾"城垣坛土遗,错列如升绣",前人因此有"水色山光护古祠"的赞誉。凭吊古祠,须通过60米长的祠前甬道。甬道起端,有一座坚稳高峙的的石牌坊,坊额"韩文公祠"是胡耀邦同志1984年春视察潮州时所题。甬道终端是高大的曾台,有台阶凡51级,既寓有韩愈谪潮时51岁之意,又能让人们在一步步的登陟中对这位先哲产生一种崇仰之情。
  处于笔架山主峰中轴线、屹立于高台上的韩文公祠,格调高雅,肃穆端庄。祠之主体屋脊高峻,山墙厚大,结构轩敞。抬梁与穿斗结合之屋架,粗犷少饰,朴实无华。祠分两进后进)即飧殿)比前进高出2.5米。正中座恭塑韩公坐像,神清气朗,栩栩如生,另人趋庭自肃,登堂加敬。
  十年浩劫期间,祠内匾额毁坏殆尽。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有知之士的巧妙保护(用泥土封碑面),30多面古碑竟无一毁损。如今,由名家重书的牌匾,如"百世师"(刘海粟书),"百代文宗"(周培源书)、"泰山北斗"(饶宗颐书)、"尊韩有祠"(许涤新书)、"名以文传"(王力书)等和剔去灰泥、完好如旧的石碑,如明清两代重书的苏轼撰《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明正统知府王源的《增修韩祠之记》、嘉靖给谏沈伯咸的《功不在禹下》等,琳琅满目,交相辉映,使千年古祠典雅脱俗,文气斐然。
  1984年主祠全面修缮之后,又对景区进行了全面规划,并相继建了侍郎阁、允元亭、天南碑胜等心景点。阅千年沧桑,古祠不老;垂百世典范,文笔生辉。作为潮州人心中的文化殿堂,韩文公祠的前景将更加完美、辉煌。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三个妻哥伯

潮汕爆笑短剧 ②(10月最新)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