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艰难的“小生”改革之路

    历来潮剧演员均由未成年的男子扮演,新中国成立后废除“童伶制”,“小生”改由成年男子扮演,称为“大小生”。然而,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是一段辛酸的历史。

    潮剧的“大小生”是由已经度过变声期的青年男子扮演的一个行当,这是解放后的新生事物,它以废除童伶小生而随之出现在潮剧舞台上。可是在观众传统的观剧观念中,是一时无法接受的,不但在心理上排斥“大小生”,还出现了对“大小生”登台喝倒彩的抗议。甚至有的农村观众涌到台口向台上扔砂石,喝叱“大小生”下台。

    幸喜在“改制、改人、改戏”这一改革大潮中,有一批敢于顶住来自观众习惯势力的指责而登台演出的先行者,他们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改变了观众的观念,成功地把潮剧小生原来由童伶扮演改由成年男子扮演,著名小生黄清城就是其中的一位。

    那是20世纪50年代初,有一次,已经22岁的黄清城扮演《西厢记》的张拱一角,出台他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拱字君瑞。”声音刚落,台下的观众抱着极大的抵触情绪,起哄喝倒彩。不是黄清城演得不好,唱得不好,而是因为在观众的心目中,潮剧的小生不应该是成年男子扮演,而应该是童伶。而黄清城并不示弱,认为既然演了,就要演到大家认可。于是再次自报家门,然而又再遭起哄。但他坚持不退场,重复自报家门,待观众安静下来时,他才自信地以演技、唱腔征服观众。

    一路改革一路辛酸,黄清城并没有被改革出现的阻力吓倒,而是坚持下来。受童伶制的影响,潮剧的唱声实行男女同腔同调,而成年男子的自然声是很难达到这个音域的。由于黄清城的音域比较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他的声音适应性强,经过改革试验和苦练,他终于在舞台上立足,并以《槐荫别》的董永、《芦林会》的姜诗等人物形象,渐渐地让广大观众从不习惯到逐步喜爱“大小生”。1959年,黄清城又以彩色潮剧电影《荔镜记》中那位英俊潇洒、唱做俱佳的陈三,让观众口服心服地接纳了“大小生”。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本土电影:钦潮传

潮汕爆笑喜剧:水鸡神算-2011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