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染衣店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丰衣丈三六、足食二十四”,说的是计划经济年代人们的衣食状况。这要说的是市民穿衣状况。

    解放之初,穷人添置一件衣服可是一件大事,平时舍不得穿,只有作客或重要日子才穿它,所以,“新三年”就有可能的了。接着就是“旧三年”了,衣服在膝盖、手肘部位最易褪色,变旧了怎么办?办法有的,就是对它进行染色。

    染衣这一行,在我国是一项古老的行当。

    上世纪50年代初,小公园国平路南段东侧路口,有一家很大的染衣店,生意很好,火炉、染锅、大木桶都摆到马路边,整天蒸汽腾腾,路过那里,可闻到一种淡淡的、怪怪的气味,后来懂得,他们用的是硫化染料,难怪气味如此,从那时开始,我就知道衣服是可以染的。

    有不少市民把要染整的衣物送到那家染衣店,店里的师傅就根据顾客要求要染成的颜色(多数为蓝、黑二种),把衣物分开、称重、定好价钱,与顾客谈妥后,收定金、约好取货日期,到时取回。取回家后,再洗数遍,一件旧衣就变得“很新”了。染衣的工作很辛苦,既要保证染色的质量,又要做到不浪费染料,染衣师傅手拿二根木棍,冒得热腾腾的蒸汽,忍受难闻的气味,不停地用木棍搅动、绞干,再用清水漂净、晒干,交还顾客。

    笔者之所以对染衣这一行当印象深刻,是因为染衣店就在附近,每天都要经过那里;成年以后,在上世纪70年代,神差鬼使地让我干上染整工作数年;小时候就穿上这种衣服,而且是自家染的,所以旧事重提。

    那时家里穷,兄弟多,父母如果要为我等做一套衣服,无疑是一项“大工程”。安平路有多家布店,包装布匹的粗原洋布丁被他们以废品论斤卖。粗原洋有11支×2、有21支×2,如果买到后者,是上等的材料了。买来后做成衣裤,因父亲懂化工,买来硫化黑色染料,按布料重量配好,加上食盐,自己动手染。于是,原来斑驳陆离、满是锈迹、字迹的衣裤,成了非常体面的新衣了,可以穿它上学出街。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 上一篇:潮菜的闽南渊源
  • 下一篇:裁缝店
    •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情感喜剧:野蛮婆婆俏媳妇(第四集)

    潮汕搞笑短剧:共同点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