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樟林古港的文化遗存

    1998年底,国际著名汉学家饶宗颐教授考察了樟林古港。饶老对新兴街尤其感兴趣。他说,新兴街是潮人飘洋过海、出国谋生的了不起的历史见证。要是在西欧,这条街将会吸引成千成万的人前来寻根访祖,并引起轰动。

    如何开发澄海的华侨历史资源,让它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这是饶老给我们留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澄海的樟林位于澄海东北部,唐代是个海滨渔村,因樟树成林而得名;宋代盐业鼎盛,著名的小江盐场使司便设立于此,专管沿海各地渔盐业课税;明代是个海防重地,扼闽粤水陆交通要冲。洪武三年遭贼洗劫后,在这里建石城,设水寨,练水军,守边防。那时,韩江支流已经深入其地,是个“河海交汇”之处,百业俱兴,港埠也逐渐形成。但因清初斥地,澄海被迫内迁25公里,樟林港埠一度毁于战火,几成废墟。

    樟林港埠的兴旺起始于康熙七年(1668年)海疆展复。康熙八年澄海复县之后,人民重返家园,重修石城,并移东陇河泊所置于石城内,又设海关税馆、右营守备署等机构,樟林的渔业、盐业、航运业迅速恢复。至康熙二十三年,正式弛海禁,樟林港埠商人纷纷造船出海。到了康熙末年,又准与暹罗进行大米贸易,远洋航海事业应运面生,由渔港转商业港,樟林港埠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自雍正元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23年至1791年)大约70年的时间,是樟林港埠早期的黄金时代。这时“六社八街”的港埠格局已经形成。红头船已多不胜数。所谓“六社八街”指的是港埠中心的仙桥、长发、古新、广盛、顺兴、洽兴、永兴、商园等8道大街,和围绕的外围----东、西、南、北社及塘西、新陇等6个村社,后又扩增三条街道共数百间铺屋。其中仙桥街和长发街最繁盛,仙桥街拥有商店和作坊60余家,故有“金仙桥,银长发“之美称流传至今。但这些铺屋,各营其业,有海产、豆行、米行、布行、药材行、茶行、洋行、当铺、日杂、百货、染织、糖房、火砻、打铁、打石、渔网、竹篾、屠宰、食陇口、南关口、卡路口、南洋口等税馆5处。广东每年从澄海五口征得的税银,占全省总额的1/5,而樟林口居五口之首。由此可见,樟林港埠发展到那时,其地位已是举足轻重了!

    樟林港埠的红头船,经雍正、乾隆、嘉庆、咸丰四朝,历时100余年的不断发展、壮大,已拥有数十支远航船队,每支船队有红头船不下百余艘。每年乘季候风,北上杭州、苏州、宁波、上海、青岛、天津、日本,南下雷州、琼州及安南、暹罗、实叻、三宝陇(印尼)、苏门答腊等东南亚诸国。出口红糖、靛蓝、陶器、瓷器、抽纱、工艺、渔网等;进口大米、豆类、丝绸、布匹、木材、中药及各类洋货、西药等。

    随着商贸活动的频繁,樟林埠也成为潮汕地区早期移民出国、对外拓展的重要口岸,故史称“通洋总江”。据不完全统计,早期往南洋群岛诸国的华侨先辈,60%以上都是从樟林港埠出发的。如暹罗吞武里大帝郑信的父亲郑墉(澄海华富村人)、大将军陈式(铁铺石丘头人)、饶平隆都金财合和陈黉利家庭的肇基者陈焕荣等政要豪贾,都是在樟林港埠乘红头船出国谋生的。据说离乡别井的先辈,在出发的前夕,都要到樟林井仔泉去盛一瓶水,到象鼻山去掏一手巾上,挥泪拜别天地、父母,然后,才步履蹒跚地登上即将远去的红头船。但他们到了异国之后,又把带去的“水土”,投进异乡的井里,表示对当年踏上征途的故里----“根”----樟林港埠的一种永久的怀念。现泰国樟东联谊会会徽图案,就是一艘即将扬帆远征的“红头船”。这正是对千千万万侨胞寻“根”心态的真实写照。

    新兴街。新兴街是樟林古港继“六社八街”又增建三街之后,最终建设且保存至今的仅有一街。该街建于嘉庆七年(1802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全街长达200米,由54间两层楼的货栈组成。每间货栈宽5米,长10米,最和的21米。栈房巨楹厚板,精灰厚墙,质量特优,可囤积大批货物。栈房前门向着街道,后门连接内港,临内港处,设石门、水闸各一个和小码头一处,便于制水和起卸货物。当停泊在外港红头船上的货物要运进内港时,改用小船载入,直达小码头,然后搬进栈房,省时省力,通畅无阻。此种建筑,坚固耐久,实用科学,是潮人聪明智慧的结晶。

    新兴街口东南面不有一高大建筑物,建筑物的大门匾上书“永定楼”三个大字。这座建筑物占地约800平方米,是货仓和航标两用的实用建筑。据称,当年楼上挂着红色的航灯,红头船进入南澳海面即可见到。街的入口处,是一座小石牌坊,牌坊匾额书“新兴街”街名,临内街一面,又书狂草“紫气东来”四字。街中部转弯处有一大码头,设有石门、木闸制水,码头对岸为南社。码头东侧,有一“即南海”小庙,俗称“阿娘祠”,供奉南海观世音。据口碑,原街南面出口处,还有石牌坊四座,其中一座系著名书法家吴殿邦手书“入门思敬”,今已无存,仅存出口一座,也书街名。值得一提的是,栈房中有两处富寓史考价值的超脱建筑:一是“安平栈”,该栈一砖一瓦,一楹一柱,保留完美,门前匾额上“安平栈”三个大字十分清楚,栈内有一碑记,说明兴建年代及资金等情况,其余结构布局,保留原状,进之如闻古港涛声,古风犹存。二是“藏资楼”。相传是红头船主巨贾蔡彦(澄海程洋岗人)之寓所,也是栈房住屋两用的建筑。据新兴街一位100多岁老者称,从他懂事至今新兴街面目依旧。由此可见,新兴街是樟林古港最繁荣时期的一个历史缩影,它记录了18世纪初叶樟林古港的经济、政治、人文和民俗风情等情况,应证了古港的历史地位:它是潮人对外拓展、对内繁荣经济的忠实历史见证。

    天后圣母庙。樟林“天后圣母庙”是一座占地十亩,为中轴线宫殿式结构的历史建筑物。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落成。当朝宰相墉(刘罗锅),为了褒奖潮人对外拓展、对内繁荣经济的丰功伟绩,特破格为这座海隅神庙题赐“海国安澜”四字巨匾,自此,樟林港埠更加香名远扬。近年来,广州美院蚁美楷教授对天后圣母庙的修复倾注了不少心血,他据文献资料和现实遗址结合,复原了一个立体效果图。原庙的确宏伟奇观,富丽堂皇。庙前广场十分宽阔,照壁上绘红日碧波,瑞彩炫目;广场四周,旗杆高耸,灰狮雄守。庙身主体,前辟“五封门”,后建“梳妆楼”,中分三进二埕,东西两厢齐列,其余亭榭、楼阁、拜亭、戏台,五花八门,错杂协配,刘墉手书“海国安澜”的四字巨匾,悬挂于“五封门”楼内背,与正殿妈祖神祗相对,神采飞场,引人遐思,堪称“粤东之最”。

    樟林“天后圣母庙”的兴建,实际上是潮人创办的“红头船”事业飞速发展,以及樟林港埠历史地位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据张映秋《樟林古港谈》和李绍雄《樟林沧桑录》考述,当年樟林各街,行业多不胜数。单说仙桥街,其中如打铁、打石、柴竹行、火砻、当铺、首饰、干果、药材、油场、菜馆、鱼行、戏园、星卜、医局、接生、屠宰、染布等等,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处处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西塘园林。西塘庭园坐落于澄海樟林塘西乡,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比樟林港埠的新兴街要早三个年头,这是沓汕第一座典型的苏州庭园。汕头的中山公园是全国五大名园之一。澄海的“西塘”、潮阳的“西园”,都是清代的著名庭园。这三座名园均系苏州一祖几代名师所造。“西塘”全园占地一亩略余,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生态环境,所谓山、水、林禽、兽、亭、台、楼、阁、厅,只要造化之精生,就无不惟妙惟肖地挈来落于其间。初进庭园外门,迎客的是一堤婆娑翠竹,半池荡漾碧波。让人在幽静素淡的氛围中徐步;至正门阶前处,兀见门楼匾上刻着正楷“西塘”二字,笔划端庄平易,落款为“嘉庆四年六月吉旦”,不署名。进了正门,地面上是“红与黑”的雨花石组成的“丹凤朝牡丹”的图案,庭院深深的远处,一座巨大的假山半露于月洞门之中,沿着逶迤山径,攀过琴台层塔,小立亭边,环顾一周;便可揽“西塘”全景。俯首时,可发现脚底下另一奇观,原来,假山之下,还有一深幽岩洞,称为“鹤巢”。原养白鹦鹉一对,据说能吟简短诗句,逗人喜爱。凭栏远眺,绿树繁花簇拥的西厢和厅堂,倒影尽在池塘中......陈训先先生说:这时,清风扑面,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名家评论,西塘取景于天然而回归天然,塑造于形态而融入心态。布局疏密精究,结构宽严奇诡,大有“三步一‘无我’,五步频回头”之艺术震撼力,是清代苏州园林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一大杰作。

    “西塘”庭园也是樟林港埠经济繁荣的又一佐证。其原主为林泮。至光绪年间,被南社乡“红头船”主洪元记斥巨资购得。洪家购后,特地派人赴苏州寻觅原建筑师后代,精工修茸一新;又斥巨资采购名家 书画,有唐寅、陆润庠、何绍基等人墨宝真迹;还珍藏《二十四史》一部,自此声价倍增。但沧桑变幻,今园址幸存,旧景仍依稀可辨。

    此外,澄海还有众多的华侨迹地、古旧民居、丰富的侨批资源(可建成“侨批馆”)、名胜景点和著名侨领、文化名人故居,如慈黉故居、“郑墉故里”、“杜国庠故在”和蚁光炎、蚁美厚故居等,都应该保护并逐步开发和利用。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唐伯元故事(全场)

潮汕搞笑短剧:埋单(2013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