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潮汕与浮滨文化

在先秦时期的粤东、闽南大地,有一种特征鲜明、风格独特、覆盖区域广阔的考古学文化--浮滨文化。这类文化遗存通过最近20多年的考古发现的研究,逐步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从先秦开始,粤东地区受到中原文化强烈影响的"潮汕文化",正在酝酿、孕育之中。浮滨文化的发现,对研究"潮汕文化"的源流,具有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个文化的露头可以追溯到本世纪的40年代。当时在粤东传教的意大利神父麦兆良,曾在海丰、蕉岭等地发现一类含釉陶大口尊、石戈的考古遗存,但因未能弄清其内涵而把它归入所谓的"菝仔园文化"。建国以后,考古工作者在50-60年代对越冬地区进行的考古调查中,也偶有零星的发现。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广东饶平县浮滨区塔仔金山、联饶区顶大埔山两个地点,清理发掘了21座竖穴墓,第一次把它作为一直能够文化类型来研究。此后,又在揭阳、大埔、普宁和福建省的南靖、平和、南安、云霄等地发掘了同类一遗存。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发掘和研究,特别是对1974年福建南安大盈出土的一组青铜器的重新认识,使我们比较完整地了解到浮滨文化共同体的组合、内涵,并进而认识了它的性质、时代。
  饶平浮滨、联饶等两个目的的21座土坑墓,共清理出土随葬品近200件,连同发掘前早先出土的器物,总数达300多件。从考古报刊开列的遗物清单看,有石器、陶器两大项。石器有戈、矛、斧、凿、砾石等工具、兵器及环、璜等饰物;陶器有大口尊、尊、壶、豆、杯、盆、盂、罐、纺轮等。陶器的质料有夹砂红陶、黑陶、泥质灰陶等;有部分陶器施酱色釉。在几个陶器的腹部或肩部上刻有符号或文字,计13中17个形体。
  在作为后来浮滨文化命名的地点,是浮滨区的一个山岗类型的墓地。被清理的残存古墓有16座,从中已可看出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例如最大的一座--浮滨一号墓,位于山顶部中央,墓坑巨大,长4.2米,宽2.9米,深3.6米,竖穴内设置二层台,出土器物36件,多放置在二层台上。随葬品组合为石器、陶器、装饰品,仅大口陶尊和陶尊两种陶器便有16件,其中最大的一件釉陶大口尊高度有67厘米,大敞口、宽肩、长颈、折腹、 斜肩,肩部饰有三枚铆钉式泥饼,肩和腹拍印直条纹,并施厚薄不均的酱色釉。小墓则坑浅,长1.2米,宽0.6米,只有一二件随葬品。
  在顶大埔山墓地,除了清理5座墓外,还收集到一件青铜戈,长17.5厘米,援长13.3厘米,援狭窄,隆脊有棱,连侧带刃,无胡,援与内上各有一圆穿。这件戈与江西吴城二期商代铜戈相似。青铜戈发现在墓地,也与墓中出土的石戈很接近,应为同一考古文化的遗物。
  就在浮滨文化发现的当年,在福建省南安县大盈村寨山发现了一批出自墓葬的青铜器、玉器。出土的青铜器有铜戈5件、铜戚1件、铜匕首2件、铜矛1件、有段铜锛2件和8件小铜铃,共20件。该地点的寨山贝丘遗址,经调查属浮滨文化遗址。因此,大盈铜器群可作为浮滨文化的青铜器来考察。
  浮滨类型文化遗物的发现与广布在潮汕平原含云雷纹、夔纹等几何形印纹陶的山岗遗址截然不同,它带有若干黄河流域商文化的色彩而引起卡古学界的注视,当时把它称为"浮滨类型"。随着考古资料的积累,浮滨类型陆续在广东的潮阳、潮安、普宁揭阳、揭西、大埔、丰顺、南澳等地发现。另外,在相邻的福建省的漳州、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平和、南靖、南安、华安、龙海、泉州、莆田等地也有发现。目前发现的地点据不完全统计有近百处,已经形成一支地跨闽粤两省,分布在榕江、韩江、九龙江、晋江四个流域内,文化面貌基本相同的考古文化。
  终合有关考古材料,可以确认,浮滨文化是指分布在粤东、闽南区域内的一种以长颈大口尊、圈足豆、带流壶、釉陶器、直内无栏石戈、三角形石矛、凹刃石锛组合为特征的考古文化。浮滨人拥有少量的青铜兵器、青铜生产工具,使用刻划于陶器上的简单文字。浮滨人已有发达的制陶业,掌握轮制技术,创造了广东境内最早的釉陶。浮滨人处在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除了使用部分青铜兵器外,还使用大批制作精美的仿铜石兵器,如直内无栏石戈、三角形石矛等。饶平县地1座墓出土石戈33件、石矛7件,占石器总数的哦9%;南靖县三凤岭的一座墓便出土石戈10件,包括好几种中晚期,其下限可能到达西周。
  近年来,我们先后在粤东韩江、榕江流域进行人类考察,对浮滨文化又有许多发现和新认识。
  一、1991年在南澳县的考古调查中,确认了该县隆东乡东坑仔是一处浮滨文化类型的早期聚落遗址。在遗址中采集有浮滨文化的大口尊、梯格纹陶片、釉陶片外,还发现有石斧、石锛、网坠、纺轮、凹石和7件方块体陶拍等生产工具,并在遗址西北面的山坡地发现夹杂陶片、石器的贝壳层堆积。
  二、榕江流域的揭阳是浮滨文化遗存发现较多的地区,在114处先秦时代遗存有33处,基本上可分属于白塔群=玉湖群、黄歧山群、仙桥群、桑浦山群等5个遗址聚落群。其中黄歧山群的浮滨文化遗存即多达12处,榕江平原很可能是"浮滨王国"的中心区。
  三、在榕江流域的考察中,丰顺、揭阳、揭西、普宁、潮阳等市县否发现有浮滨文化的遗存。在揭阳境内如上所述,遗存极为丰富。在榕江南河东侧的仙桥镇,也是浮滨文化的分布密集区。在仙桥山前村的出土遗物中有2件石质牙璋,这是榕江流域浮滨文化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它与石戈、三角形石矛、石锛、釉陶、折腹豆、方格纹凹底罐、带流凹底陶壶共存。石质璋来源于中原的玉质牙璋,是众所周知的商文化的重要礼器和祭祀中的饿宗教神器之一。这种礼器随着中原文化向四周的扩展、传播,在浮滨文化时期已进入岭南。因此,石璋也成为浮滨文化的重要段代器物。
  四、1995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普宁下架山镇的牛伯公山遗址,除了获得一批浮滨文化遗物之外,还发现了浮滨人的居住遗迹、地窑、蓄水设施等。以往有关浮滨文化的发掘多属墓葬材料,此次发掘第一次揭示了这个文化的聚落形态,意义十分重大。同时,还通过地层采样,测定了一批标本的14C年代数据,6个标本的年范围在距今2870-3390年之内。绝对年代的测定,证实了前面把浮滨文化定在商代中晚期至西周前期的看法是基本可信的。
  关于浮滨文化的性质、来源,尚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我们透过日益积累的考古现象历史,不难看出,在商周之际,为了掠夺南方的铜矿、食盐和作为流通货币出产在南中国海的宝贝,中原的奴隶主王朝对长江南及闽粤进行扩张。经济的开发、财富的掠夺,同时也带来文化的交流。有一支中原文化以江西清江吴城为基地,溯赣江而上,经闽南而影响漳潮。这支商文化的南浙,一方面既融合了本地的土著文化,另一方面也接受土著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异,也许那些渗杂中原语音的闽南方言已开始滥觞。这样,便产生了粤东和闽南境内不同于诸越文化的浮滨文化。在《周礼・职方氏》中隐约提到的西周或更早些时候存在于东南沿海的"七闽",正是这种中原人在殖民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浮滨文化在铜器、陶器、石器以及埋葬习俗上与商周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凹石、印纹陶、条纹褐釉灰硬陶系、有段铜锛等方面则反映出浮滨人所具有的土著特征。华夏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底一次融合的时间,由此而被大大的提前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粤东这片土地上第一次闪耀出中原商周文化光彩的"浮滨文化",应该是"潮汕文化"积淀的底层及其渊源。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二瓮银(第二集)

潮汕情感喜剧:野蛮婆婆俏媳妇(第三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