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语“落色”与普通话的“退色”、“褪色”词义相同。有颜色脱落之意,喻绘画、布匹、墙壁等由于日久受阳光照射、空气潮湿或风雨侵袭变淡而失去光艳的词意。
例如:穿戴的衣服、帽子、围巾,家饰的窗帘、床桌、墙壁,悬挂的名画、书去、雕琢,由于日久而色泽变淡皆可谓之为“落色”。
“落”表落成、风貌(落落大方)、落下、脱去、掉下的词意。有的引伸为色泽脱落而变淡的词意。如: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落,脱落)。南朝萧索《秋思》诗:“芙蓉露下落,杨柳月巾疏。”(落,花落下),《诗经・召南・标有梅》:“梅子落地纷纷。”(落,往地上落下),杜甫《复阴》诗:“牙齿半落,左耳聋。”(落,牙齿掉下)。
“色”表脸色、表情、女色、容貌和颜色。如:
魏债信《燕歌行》:“桃花颜色好如马。”(色,颜色,色泽。)《后汉书・仲长统传》:“目指辨色。”(色,颜色、色泽),叶绍翁《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色,景色),白居易《瑟琶行》:“六宫粉黛无颜色。”(色,颜色,可引伸为容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