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歌是我国各族民歌中常用的手法,电影《刘三姐》中就有精彩的对歌。我们
潮汕地区也遗存谐趣的斗歌。
潮汕斗歌多见于闹新房的戏谑,笔者儿时曾见过一幕。看新娘的年轻人一进门就对青(伴)娘挑战,唱道:
鸟仔豆,带上棚,
照(这)畔(边)生,
向(那)畔生。
新人未看看阿姐(青娘)。
青娘闻得歌起,从容答唱:
灯光光,烛红红。
阿兄心是看新人。
阿姐过乡来相伴,
众人勿嫌多包涵。
尽管青娘谦恭,年轻人仍是不依不饶,拿青娘的长相穿戴大作文章,尽情戏谑,机智的青娘则逐语反讥。
在王永鑫编的《潮俗诗歌选集》里有这样一个生动的回合,年青人唱道:
会做青娘做诗,
会做猪母撬篱。
带个布袋来装米,
带个肚兜来装钱。
青娘立即回敬,唱道:
饲着猪母好到奇,
一肚都是好男儿。
一胎生你这一只,
饲大市上好卖钱。
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海陆丰的渔歌中也有斗歌:
您知乜鱼着火烧?
您知乜鱼上战场?
您知乜鱼好打索?
您知乜鱼好束腰?
项鱼生来着火烧,
枪鱼挽好上战场。
麻(鳗)鱼生来好打索,
带鱼生来好围腰。
篇中鱼名巧用谐音字,生动活泼。在斗歌中,既传达出丰富的渔业知识,又展现了歌者的机智和才华。
潮汕除凤凰山外,大南山、小北山等地也居住着畲族。明朝隆庆年间编修的《潮阳县志》记载他们是“男女皆椎髻箕倨,跣足而行,依山而处,出常夹弩矢射猎为生”。
时至今日,大南山龟山湾一带的蓝姓、雷姓畲族后代,生活习惯已经与汉族几乎相同了。畲族人民喜欢斗歌,而且斗歌的时间很长。后来,人们一看到舌战不休者就用“斗畲歌”来形容。
畲歌有的是原汁原味传承,有的则是经文人修改润色而成。王云昌、孙淑彦编的《潮汕歌谣选集》就有这样一首《畲歌》:
畲歌斜咳咳,
我有畲歌一米筛。
一千八百哩来斗,
一百八十勿磨来。
畲歌畲嘻嘻,
我有畲歌一畚箕。
早晨斗到日头落,
是输是赢勿托辞。
这是斗歌时拉开序幕所唱的,多为歌者自夸之辞。
斗歌都来自民间,歌者除运用民歌共同的兴比修辞手法,还在斗歌中发挥急智,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充满生活气息,它是潮汕文化的宝贵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