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潮州尼姑庵的风俗

潮州有好多尼姑庵,大部分分布在城里,小部分分布在乡村,也有极少数深隐山林。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庵里居住十来二十个尼姑,小的也有三、四个人。长期受清规戒律的约束,使她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俗。

    尼姑庵除了清晨和黄昏吃饭前要上早堂晚课礼佛外,每年还有许多佛日,要举行隆重的佛事活动。单释迦牟尼就有四个节日:农历四月初八称浴佛节,也就是佛的寿诞日;农历二月初八上出家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成道日,农历十二月十五是佛的归位日,梵语称作“涅磐”。这是最为隆重的四大节日,都要在佛堂举行普佛,庆祝纪念。至于贡佛的供品,则只需香一炷、花一簇、灯一盏、净水一盅、应时水果一盘。他们多讲究以心贡佛,买不起香,用“心香”也同样表明你的虔诚。但也有例外的,如浴佛节,庵里就要制作一种用乌芝麻、花生仁、爆米花、白糖合成而样子如梭的“油麻团”(潮州话的团与缘谐音)。贡佛后,广赠施主,取其与之结缘的意思。再如“成道日”必做“罗汉糜”贡佛。原来,释迦牟尼的弟子众罗汉修道成佛后用糯米、白糖加入红枣、柿饼、莲子、龙眼干、冬瓜丁、百合做成八珍糜,一起聚餐以示庆祝。后人到了这一天,普佛时便要如法炮制八珍糜,称作“罗汉糜”,广为布施。

    皈依、受戒和还俗。俗家女子归依佛门时,要在佛堂举行披剃仪式,皈依人跪于释迦牟尼佛殿前的跪石上,由剃度师傅执剃刀剃除头发。沐浴清净后,更换海青袄,再上殿拜师结缘、礼佛。自此,就成了佛门弟子。但在受戒之前,只能被称作“善女人”或“沙弥尼”,只有在经过受戒之后,才被称作“比丘尼”,不是所有的庵寺都可以举行受戒仪式、接受受戒僧人,而是由中央佛教会授权的大丛林大庵寺才可举行这种仪式,否则不予承认。广东省指定南华寺和开元寺接受受戒。

    受戒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一般为期二十天。受戒的沙弥尼先集中学习,由众多的开戒大师给你讲道习经,由引礼师教你诵经、礼佛、吃饭,以及僧人威仪,如行、立、坐、卧等。受戒前夕,还要上比丘台回答开戒大师的提问。一切合格之后,才能受戒。受戒分手燃灯、顶燃香,表示以最为宝贵的身体贡佛。手燃灯,即取一节塔香燃透闷熄,当你跪于殿前向佛发愿(发誓)后,将它栽在手臂上点燃。越心诚的人一次栽灯的颗数越多。顶燃香,就是把香栽在天灵盖上燃香疤。可栽三颗、六颗、十二颗,但以九颗居多,称作“九品莲花”。礼毕赐给袈裟、佛钵(俗称“衣钵”),并发给好比是文凭的“戒牒”,上面记载受戒寺院、受戒者的法号、乳名及内字。受戒后的尼姑在庵寺里相对提高了地位,受到了敬重,外出时可凭戒牒免费投宿寺院。

    尼姑的皈依自愿,还俗也自愿。只须把衣钵交还庵寺就算是还了俗,可以任你蓄发、结婚、不受清规的约束。但当你再度皈依时,就必须重新举行披剃、拜师、受戒等仪式,才能重新成为僧人。

    尼姑极讲究行、立、坐、卧四大威仪。要做到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就是吃饭也有许多规矩:闻木鱼响时,将饭钵及洗刷时的筅、抹布、勺装于布口袋中,掖越腋下,上膳堂,静坐桌旁。由厨子施饭施汤。需要打多打少不得开口,只能用筷子及手势表示。吃饭时要慢吞细嚼,不得出声。沿街托钵化食时,要着海青袄及袈裟、赤足、俯首、哈腰,对施主说吉祥语。待人接物做做到热情、谨慎,让人一见能产生欢喜心,意在与人结善缘,求得善果。

    僧人不能杀生、吃荤,只能执素吃斋。因此,她们善于做斋菜,如做假鱼、假鸡、假鹅,堪与荤菜相媲美。譬如假鸭,为了求形似,做法相当巧妙。先将腐竹用清水泡浸,再用纱布将它包扎成鸭子模样,放入开水中煮熟,解开纱布之后,腐竹上的布目便成了遍身鸡皮疙瘩的“熟鸭”;再按鸭做成各式各样的菜。做菜时,她们也注重色、香、味、型。如“素鸟蛋”,用做汤圆的糯米粉当作蛋白,用绿豆蓉当作蛋黄,搓成鸽蛋样,泅入滚油中炸熟,捞起后倒入盘中,四周再撒上芫荽,这样就成一碟晶莹翠绿的“素鸟蛋”。吃起来“蛋白”爽滑、“蛋黄”甜腻,加上芳香的芫荽,真是一道色、香、味、型俱佳的素味珍馐

    有一首《人但尼姑怎有仔》的民歌,内容是这样的:“老鼠拖猫入竹筒,尼姑抱仔去看人。人但尼姑怎有仔?尼姑羞耻走入庵。老鼠拖猫上竹竿,尼姑抱仔去踢跎。人但尼姑怎有仔?尼姑羞耻无奈何。”尼姑当然不会有子女,抱的是养女。为了传宗接代,也为了将来老哟所养,同一个庵寺的每个尼姑,差不多都要收女徒弟。徒弟分外徒和内徒,外徒只持素而不削发入庵,内徒则削发入庵。师徒的称谓很有趣,分明尼姑是女性,却以男性相称。徒弟称收养者为师父,称师父的收养者为师公,同辈则以师兄弟称呼。谁收养谁负担一切生活费用。而师父老时则由徒弟赡养。所以尼庵的人员结构基本与俗家人的家族结构相类似。还有另一种情形,就是对收养女自小不让她削发参师,成人之后让她结婚、生儿育女,但养女仍称收养者为师父,养女的儿女也随称师父为师公。

    “手擎丝线红缘青,奉敬方丈帮袈裟:方丈开门给阮歇,阮欲修行来出家。手擎丝线红缘乌,奉献方丈做帽箍:方丈开门给阮歇,阮欲修行做尼姑。“旧社会的尼姑都是出于天灾人祸而落进尼庵的。例如:有个尼姑,五十多年前鼠疫流行,村里死者无数,有人为了救她一命,把她从早已冰凉的母亲的怀里抱到村外竹林中,一位老尼姑化缘发现,便把她抱回庵。又例如:有一个尼姑,父亲是开行铺的,出世时卜命先生认定她命带客星,克父克母,父亲心一横便把她投进了尼庵。再如:另一个尼姑,自小父亲早丧,五岁时奶奶病死,无钱收埋,母亲只好以25块银圆把她卖给一位老住持当徒弟。孩子年幼无知,恨死了母亲,虽庵寺与母亲家近在咫尺,但她执意不进家门。直到17岁那年,母亲临终思女心切,捎口信要见她一面,她这才悲痛欲绝,跑回家去,哭倒在母亲床前。

    尼姑的生活来源,一靠化缘,但是穷苦民众自己都难以糊口,还能有什么能耐养活尼姑,化缘其实是化子求乞;主要还是靠自己的手艺。小尼姑到了八、九岁,除了习诵佛经,就得跟随师父日夜做抽纱、绣顾绣、绣香包、学剪纸赚钱,借以维持生活。

    尼姑除了要以艰苦劳动维持生活,还经常遭受潮州的流氓地痞组织―“十三组”的欺凌。他们把尼姑当作“无脚蟹”,常常明里借故摊派苛捐,暗里盗窃抢劫尼庵。更有甚者,把尼庵当作不用花钱的青楼妓馆,任意在里面吃喝玩乐,令尼姑给他们做斋菜;一边搂着尼姑一边喝酒猜拳;洗澡后赤裸着身子逼尼姑用嘴巴替他们吹干,末了还强行在禅房过夜,奸污尼姑。尼姑稍微招待不周或有所反抗,便会遭到拳打脚踢。有的不堪蹂躏,只好上吊投水。许多小尼姑从十二、三岁起,师父为了保护他们,不得不把她们藏在俗家人家里,逢大节日才偷接回庵里礼佛、团聚。

    50年代后,尼姑社会地位普遍提高,有的当选为人民代表,有的成了老艺人,有的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有的剪纸作品还被选编入书。但十年浩劫期间,尼姑也遭了厄运,一律被逐出庵寺,勒令蓄发,强制吃牛肉、吃鱼----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尼姑的苦难才算解脱,真正获得新生。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富贵钓妞(2013贺岁片)

潮汕搞笑短剧:放屁日本仔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