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前人种竹,后人遮荫”,喻前人为后人造福,后人沐浴前人的德泽。“遮荫”一指遮住阳光得到的阴凉;二指先祖德泽留给子孙的好处。
岭南大地,四处有竹。竹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需物之一,从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到书者竹纸,用者竹筷、竹笠、乐器、竹艺……竹林之下,人们还可乘凉。然而只有前人种竹,才有后人得竹之福。
竹,修竹挺节,高干凌霄,坚贞疏节,清风拂影之秉性。有夏不畏热,冬不畏寒,生不避贫壤,伐而后复生之特性。对于善于以物明志的潮人来说,竹不止是一种享受,而赏竹,咏竹,画竹还能得到许多启迪。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坚贞、高洁、旷远的文化心理。
以“德”谐“竹”,德是一个人素质优劣的第一标准。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劣品,无德无才是废品。前人为后人立德酿福,后人继承前人传统美德,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正是“前人种竹,后人遮荫”的本意。另作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