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云澳哑蛙颈带白圈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南澳岛成为南中国海上的一颗璀灿明珠,岛上现有及曾有过的一些珍贵动物吸引了岛内外的专家纷至踏来。令人惊奇的是,数年前,在云澳镇的“太子楼”附近,当地村民看见过一种白颈的蛤蟆,为此还曾吸引了中科院院士前往海岛寻找呢!这种白圈蛤蟆产生的原因传说与当年宋帝逃亡南澳来到澳前有关,说来还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  


    当年,宋帝逃亡来到南澳云澳镇,当在海边的澳前(当地一地名)立足后,修建行宫安歇,当时的赵m,称“太子”,其住所便称“太子楼”。  


    有一夜,赵m正待朦胧入睡时,突然被一阵嘈嘈杂杂的蛤蟆声噪醒,令他无法入睡。他当即召来国师陆秀夫,让其前往捉拿一只蛤蟆王回来。  


    陆秀夫当即命军士掌灯,好不容易在屋外的树丛里捉到了一只蛤蟆王,并把它带到太子跟前。太子见陆秀夫把蛤蟆捉到,下旨国师让蛤蟆停止叫喊。陆秀夫于是把蛤蟆带至祭坛前,在其脖子上缠了一圈白纸,叫“担纸枷”,并烧香作法,说:“众蛙听着,太子有旨,命你等不要鼓噪,以免影响陛下休息。”然后把蛙王放归地面,蛙王跳跃几下后钻进了石堆里去了。一会儿,蛙声竟全停了。  


    翌日清晨,有军士惊讶的发现,“太子楼”周围的所有蛤蟆,脖子上都出现了一条小白圈,每到晚上,蛤蟆都只发出微弱的叫声。自此,“太子楼”蛤蟆“会噫不会嗷”这句俗语便在当地及潮汕沿海一带流传开来,人们把这种蛤蟆称为“南澳哑蛙”。  


    几年前,中科院二位院士专程前来南澳岛澳前寻蛙,并发动当地村民广泛搜寻。据介绍,由于这种颈带白圈的蛤蟆与现有的蛙类品种迥异,极具研究价值,令生物学家十分神往。然而,时至今日,由于太子楼周围的民居愈建愈密集,当年这种颈带白圈的南澳哑蛙除了在村民的眼皮底下偶尔出现外,至今已十分少见了。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 上一篇:吴孟臣冲罐
  • 下一篇:望仙桥
    •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K脯鸭(第二集)

    潮汕搞笑短剧:选助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