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部分居民将孩子送到民办学校,他们每年花在孩子身上的学杂费就要一万多元,‘创强’后公立学校各方面明显改善,他们转投公立学校,这一年下来,每个孩子一年就节省了一万多元的费用。” 池尾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喜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角度阐释了该街道的“创强”工作。
池尾街道将办教育当作为老百姓减负的“德政”工程,从党员干部开始带头筹款,齐心协力,终于在上周通过省督导组的验收,如今正大步迈向“后创强”时代。
每周例会研究“创强”难题
在陈喜鸿看来,教育“创强”就是一件惠及广大群众的好事、实事。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在教育“创强”之前,池尾街道有近1500名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以每人每学期1.8万元学杂费计算,每年就花费近3000万元。把公办学校办好了,就等于每年为池尾的老百姓减轻3000万元的负担。
“多年来,包括我在内的所有池尾党政干部都将教育当成了发展的第一要务,从校园环境建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师资队伍栽培到师德师风的培养,我们全力打造教育强街,力争将池尾街道的教育事业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陈喜鸿告诉记者,池尾街道将每名班子成员挂钩到一两所学校,然后把任务包工到村及学校,将责任落实到各级干部,创立了街道、教育组、村、校“四位一体、协助联动”的工作责任机制,形成了一个“政府为主导,教育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强”工作网络。
“街道班子成员还经常深入到学校进行指导督促,帮助分析问题,协同解决问题。”池尾街道教育组组长黄悦雄介绍,每个星期,街道定期召开教育组、村、校负责人碰头会,总结“创强”工作,通报学校的工程进度,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最后集思广益,一起研究“创强”中凸显的难题。
干部带头筹款得到积极响应
“创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这项行动需要资金支持。池尾街道还处在发展之中,哪来更多的资金“创强”?
面对难题,池尾人没有退缩,迎难而上,广大干部发挥带头作用。据介绍,去年普宁召开人大会议期间,池尾街道取消了往年代表之间举办聚餐的惯例活动,将这些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创强”。既响应了会议精神和中央“八项规定”,又积极影响了街道各大小企业老板。许多企业老板纷纷慷慨解囊,共筹集资金60万元,全部用于两所初中学校的建设,为池尾创建教育强街带了个好头。紧接着,其他企业老板、乡贤也积极响应,纷纷争先解囊,再一次拉开了筹资大门。
在教育“创强”工作中,街道及各村在短时间内就投入3110多万元,对校舍、教室、校园环境进行了改造与美化,为学校建立了体育场,完善了体育设施。
资金到位之后,一场美化、亮化校园的建设热潮在池尾掀起。为了不影响学生正常上课学习,又保证质量和进度,池尾要求各村、各学校要强化安全生产意识,严格做好各项施工安全措施,并将施工尽量安排在周末或是寒暑假等节假日,加班加点,以此来最大限度地降低噪音、灰尘所产生的影响。
“创强”工作全面铺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整洁的校道,崭新的电教设备,朗朗的读书声……16日,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组在实地检查了池尾各中小学之后,认为池尾“创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各类教育基本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呈现均衡发展趋势,教育的综合实力明显提高,顺利通过了的督导验收。
在育英中学,记者看到大规模的绿化工作正在铺开。“我们提高校园绿化标准,在学校建设植物园。”该校校长庄继适介绍,“创强”工作中街道已经投入了30多万元用于绿化建设,近期还将再增加10万元对植物进行加密……
育英中学的努力在池尾并非个例。陈喜鸿说池尾街道正进入“后创强”时代,一系列增强教育实力的工作在继续铺开:加大工作力度,继续优化街道小学的布局,把8所小规模的“麻雀型”小学进行撤并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基础教育发展更均衡;优胜劣汰,健全教师竞争机制,让能者上、劣者下;继续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完成池尾初级中学综合楼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