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弥足珍贵的潮州木楼


    民间的房屋木楼,俗称楼顶;哪个朝代开始产生建造,不很清楚。

    有史可查的潮州湘桥区中山路的许驸马府,级别甚高、规格甚大,然而这座建设于北宋年代的巨大建筑物,却没有木楼。虽然,其墙体其梁柱,大部分是木制的,连大门亦是木制的,但显得富丽堂皇,但没有木楼。现存的明代房屋,木楼已相当普遍,这就说明建筑技术的提高,并且能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屋里的有效使用面积;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潮城的东北方即头塘,堆积着从前留下来的大量贝壳,那是海潮曾经汹涌到此的凭证。所以韩愈说:潮之州,大海在其南。这就是说潮州的聪明先人,挖掘这些贝壳、利用它烧成贝灰,用于建筑房屋,这些贝灰俗称海虫。古代的房子一般比较低矮,这或许资金不足、技术不够高的缘故。所以在民间,富足一些的人有资金建木楼,资金欠缺或较为贫乏的家庭就没能力建造木楼。1950年以前,到处可以看到泥土为墙、稻草茅草盖屋顶的简陋草舍。

    桥东的笔架山,唐代韩愈刺潮时据说修建了揭阳楼,但是现在没有图本而只存旧迹。

    潮安县的仙田乡丁军州事允元的府第,至今还基本完整,是以砖灰为主要建筑材料、三厅二天井二灰巷的大形建筑物。较为特别的是其后厅座,中间是大石门的封闭大厅房,两旁各有一间大房子,有坚固的木楼、栏杆、还各有一架一米多宽、四十公分阔的脚踏板楼梯、有扶手,是供主人居住的;其中间厅屋与两旁房子楼顶一样高的内壁上建有悬空的走马楼、各有小门与走马楼相通相连。其名称为土库,用来储藏谷物。

    如此的木楼建筑,似有渊源,宋代的开封府京都建筑物不得而知,但建于明代福建的赵家楼(传说是赵宋皇家的后代)与丁府楼颇相似。赵家楼有三层楼房,内天井座北向南的二楼墙壁上建有悬空的走马楼。两座楼的走马楼基本相同。丁府君曾在朝廷内府任职,熟悉京都的建筑格局,因而照搬仿建。还有其大门臼,刻着半个莲花形纹,其精致自不待言,细审起来亦似有所本。

    丁府的后厢房有楼顶,与近代的相似。

    丁府附近有些宋代的建筑物,有一处较为特异;其名为糖房,二间,楼上各有一个小门,据说装糖的箩筐就是从此门进出的。楼上小门外有木制小阳台,如今已腐朽塌坏,不可使用。糖房的西边墙壁有一个半圆形小井;井水今天还清净可家用。

    屈指一算,此楼房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时间,弥足珍贵。

    海虫

    潮汕人搭虫挖虫烧贝灰历史悠久,海虫是潮汕独特的建筑材料。

    《澄海县志》民谚云:“赚钱如搭虫,使钱如烧灰。”又曰:“澄海有丰富的可烧成贝灰的虫,故房屋历来为灰木结构……直至清末,才开始有水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滨渔民用船到海中搭虫卖给窑户烧成灰作建材。

    海虫是潮汕独特的建筑材料,这是生活于海中的螺、蚶、蛤、鲍、牡蛎等贝壳类的外壳,其外壳因种种原因脱出,随着潮水的流向缓慢沉淀积聚在海湾中。世人常以人工采挖或用小船搭捞后经贝灰窑用火烧煅成粉末状,称生石灰(俗称贝灰),拌入水分而生成氢氧化钙。贝灰浆自古是潮汕独特的建筑材料,采用生石灰拌水经充分搅拌均匀,成乳白色胶粘状体的贝灰泥浆(俗称灰浆或白灰),历来都是潮汕建筑房屋重要的施工用材。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决斗

潮汕搞笑短剧:运黄金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