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龙舞 黄勇哲 摄
因国人欢度元宵佳节特别隆重,故称之为“闹”,而
潮汕人把这个“闹”字,真是“闹”到了极致。就像我家乡
澄海,有一个叫隆都的千年古镇,从正月初六七开始一“闹”就“闹”到二十一,前后半月。正月初六后,各村各社轮番闹起“灯节”,有时数个村同日举行。村社轮流“闹”,白天闹“游标”,夜里“游灯”。
每天夜里,这里的男女老少提着红灯笼、各式花灯,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聚集祠堂前。数百米长的“游灯”队伍宛如一条鳞光闪耀的炫目长龙,从村里游向村外,走过了巷道、走过了家门、走过了田野,十分壮观。
“过灯节”当天,各村社都出动锣鼓班、标旗队以及化妆文艺队伍,踩街游行,把村头巷尾变成文化广场,尽情展示“乡下文化”的风采和魅力。鞭炮声、锣鼓声、弦乐声、欢笑声,连续不断。地上粗腕般的地炮重叠响起,爆炸声震得停放在乡村路道上车辆的防盗器不停狂叫;天上五彩的烟花连接开花,烟火连天,场面十分火爆,处处凸显着农村人特有的狂欢精神。在我看来,元宵节就是国产的“狂欢节”。
元宵节俗称“灯节”,潮汕人叫“过十五”。它既是春节的继续又是春节的高潮,历来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
元宵节历史悠久,据传是起源于西汉文帝登基(公元前 179)时,为纪念平息“诸吕之乱”的最后胜利日子,正月十五而君民同乐大搞欢庆沿袭下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