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无隆不成饶

    解放前,在潮澄饶交界地区曾流传过一句谚语,说“无隆不成饶”。其意是说:若无隆都(古称隆眼城都,包括今澄海莲华镇在内)就不能成为饶平(意为饶平就艰苦)。这是旧时人看旧时事的老话。(解放后,隆都由饶平归属澄海)但是,这句老话确也反映了旧饶平的历史真实。
    从旧时地图上可以看到,建县城于三饶的饶平县,越过了澄海的盐鸿、樟林东陇(今称东里),统辖了夹在潮安和澄海地界之间离县城七八十里的隆都,这与“无隆不成饶”的谚语有关。饶平看重隆都,是由于旧饶平的大部分山区和沿海地方都比较贫困,而地处平原的隆都相对比较富有。据说从前饶平有个妇人,因天灾人祸,生活困苦,辗转改嫁多次,令人感叹,其经历被编为“顺口溜”:“上挨下挨,迹篮神前,新村下寮尾,黄冈某铺前”。(某字原是姓氏字,为避讳,笔者有意隐去)而对隆都的富有,也有一则广为流传的谚语予以夸张和形容,说“隆都3年不崩堤,猪母可以挂金耳钩。”隆都自古就是一处水网地带,鱼米之乡.也是旧饶平县府要钱要粮的主要筹取地。
    自清至民国,富有的隆都,不仅在饶平,乃至全潮汕都很有名声。阅为在这两个历史年代,隆都出了两个很有影响的著名人物,一个是前美村举人陈廷光,都里民众尊称他为“陈老爷”。他外出做官30余载,雍正五年效仕归乡后。热心衬会公益事业,捐银6690余两,用蜃灰修固环绕隆都南北两堤共4000余丈,保障农业增收,使富都更加富足。他还创建本村的“永宁寨”和都中的其它公益,深得民众和各级宫府的赞扬,还获得朝廷赐予“重宴鹿鸣”的殊荣。再一个是清末民国初侨商巨贾陈慈黉。他也是前美村人,自少随父陈焕荣到香港经商,发财致富后到泰京创立黉利行。并在越南、新加坡、香港、汕头等处没分行,经营大米加工、贸易业和金融业,成为“富甲南洋”的大华侨,大实业家、在他带动和影响下,前美和全隆都就逐渐形成厂名闻遐迩的侨乡。
    由于隆都有如此优越条件,所以,历来的饶平县府都很看重它。传说解放前新任的饶平县长―到任,就首先来隆都视察,而到隆都又必先上门到慈黉故居拜访。要钱要粮,也当然要找他们解决。1943年,隆都沦陷后,日伪饶平县府也视隆都为一块“肥肉”,立即从海山迁来设于隆都店市。他们来后就横征暴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弄得全都民不聊生,饿莩载道,暗无天日。
    时局的变化,有人以“隆”与“农”谐音,说成“无农不成饶”,并以“一农败百商”的俗语作了新的解释,说明农业是基础,无有农业的发达,就不可能有富饶的地方。这种解释符合当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古为今用,老话新说的一种尝试,值得参考。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 上一篇:门脚种丛荆
  • 下一篇:黄冈特产歌
    •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荒诞喜剧片:八仙闹潮汕(第一集)

    潮汕搞笑短剧:抽奖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