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县惠城有一条巷叫水流巷,这地名也有一番来历。
明末清初,政治腐败,各地饥民纷纷起义。当时,
普宁十三寨农民领袖罗英,在惠来领导农民攻打城邑,开官仓济饥民。县官急得没法,只好呈报
潮州府,请求派兵“剿除民患”。
府官接报后,派高陈三带兵到惠来镇压。义军在罗英的领导下,英勇善战,官兵屡战屡败。府官为了免受朝廷的罪责,增兵添将,包围了义军的营地蚶蚌寨,猛攻猛打。义军跟高陈三士兵浴血奋战,从营地一直打到惠来城。义军步步退却,伤亡惨重。罗英和高陈三各持大刀,恶战上百回合,不分胜负。
忽然,高陈三见宿鸟投林,便急中生智,大喊―声:“救兵已到!”罗英闻说,回头看个究竟。高陈三乘机挥刀砍去,罗英被杀。这一役,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于是后人便把罗英、高陈三大战的这条巷取名为“血流巷”。因为“血”字不吉利,后人又改名为“水流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