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舂甜@”被用来比喻无可奈何去办某件事。这一名俗语来源于清代的樟林。
清朝时,樟林是一个有名的港口。当时
潮汕一带居民生活贫困,无以聊生,只能到樟林港乘坐红头船,往南洋群岛谋生。
樟林港有个船主名蔡彦。有一次,他来到船上清点客号货物是否齐备,他的母亲也随着儿子到船上看望。这时,蔡母看到这些过洋的人的行李中,都放着一大块一大块的甜@(糯米年糕),有的人甚至拿着甜@津津有味地嚼着,感到十分诧异。因为在潮汕地区,除非逢年过节,一般人家是不会蒸甜@的。因为甜@是用糯米做的,一般人家是做不起的。于是蔡老太问:“现在宽时闲月,怎么大家都有甜@?”
大家给蔡母一问,不禁一阵苦笑。一个过洋者应声回答:“老太,这是无可奈何舂甜@呀!”大家也随声附和。蔡母说:“有甜@吃还说无可奈何,这话怎么说?”蔡彦这才说:“每次过洋,如果是顺风顺水,行程需一、二十日。如果碰上风浪,要一个多月的行程,若不带些干粮,如何挨过这些日子?甜@不易变质。所以,过洋者必须准备一些甜@作为干粮。否则,若有不测,岂不是活活饿死在海上。过洋时吃甜@,实在是无可奈何啊!”
蔡母听后,方知其中苦衷,不禁感慨万千。“是啊,无可奈何才舂甜@的啊!”从此,这句话就成了流传相当广泛的俗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