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主要的节日活动有拜月和赏月。
拜月属于自然神崇拜,按理它的起源应该很早。但是在文献里,拜月的记录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尚书・尧典》有“于六宗”的记载,汉代人的注解大多以为六宗包括日、月、星、四时、寒暑、水旱。可见,月亮已经作为自然神的一种,被古人祭祀。但祀六宗的时间在正月朔日,并非在中秋。赏月是一种娱乐活动,汉代以后,蔚为风俗,赏月咏月的诗赋,累见于篇牍。到唐代,赏月活动约定俗成在八月十五夜进行。中唐时期福建进士欧阳詹的《玩月诗序》说:
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况埃(土盖)不流,太空悠悠,婵娟徘徊,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全唐诗》第六函第一册)
说出中秋赏月的妙处,也指明了这种风俗形成的因由。到了宋代八月十五才定为中秋节。《梦粱录》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潮谚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潮汕中秋祭祖的拜月仪式,全由妇女主持。祭祖仪式傍晚时分在家里举行。城里人拜月,多在自家的庭院里;乡下人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晒谷场。吃过晚饭,妇女们换上新衣,带领孩子们安好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
案上的供品,有香烛银锭,有袖子、梨子、柿子、林檎、杨桃、菠萝、香蕉等时新水果,有月饼、各式糕点和炊熟的芋头,还有给上学的小孩准备的新铅笔和新本子呢。潮汕的月饼,本地人叫U饼,就是《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七介绍的广式酥皮饼,“其皮为多数极薄层垒,富于脂油,作红黄白赭诸色”,多甜馅,有红豆沙、绿豆沙、芋泥馅等种类。
圆圆的大月亮冉冉升起,妇女们点燃三支红色的贡香,开始为一家人祷祝。从大人的消灾祈福,到小孩的聪明听话会读书,她们把自己的心愿,细细向“月娘”诉说。这时,孩子们开始烧塔。
烧塔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游戏,起源于何时已不可知。清代各县、府志对此都有记载。中秋前夕,孩子们四处找来残砖瓦片,选一个开阔的场地,聚积起来。中秋这一天,就用备齐的砖瓦砌成空心的塔窑,塔中用柴草填实,留着一个点火口。入夜,孩子们把柴草点着,熊熊的烈火,从砖瓦的缝隙向天上窜。这时,他们又将早准备好的鞭炮、松香和食盐往塔里撒,伴随着劈劈啪啪的炮竹声和孩子们的欢呼声,火焰窜得更高。这种民俗游戏,在潮汕许多地方又称为烧瓦窑,有人认为,“这也许是一种有生产教育意味的游戏所演变的”(沈敏《潮安年节风俗谈》)。这样推测,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古代的祭祀巫术仪式和游戏活动,本来就寓有生产教育的用意。江西临川中秋节有一种名为“烧瓦子灯”的游戏,据《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五说:
中秋夜,一般小孩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且有多孔。黄昏时于 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熄。是名“烧瓦子灯”。
这与潮汕地区的烧瓦窑完全相同。明代中期,有许多江西陶瓷师傅到
潮州传艺。两地之间中秋游戏习俗相同,或者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