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马风先生在《
潮汕民俗》中曾有“‘哥枥’,包菜也是外来语,未考来自何方”一说。潮人的“哥枥”一词究竟源于何处?
包菜,包心菜,学名结球甘蓝,“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大,平滑,层层重叠结成球状,花黄色,是普遍的蔬菜。通称圆白菜,洋白菜,不同地区有卷心菜,包心菜等名称。”
既然北方话有称“包心菜”为“洋白菜”的,其肯定为海外传入之农作物无疑。翻阅宗殿的《海上丝绸之路和海外农作物的传入》可知:“结球甘蓝,又名洋白菜,卷心菜,原产地中海至北海沿岸,十八世纪传入我国。传入的途径有三条,通过缅甸传入中国云南,通过苏联传入中国黑龙江和新疆,通过海路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被引进的结球甘蓝,在闽南被称为“高丽菜”,这符合汉民族对引进外来物种的命名习惯。除了对不知道产地或来源而冠以“番”(如胡椒、胡萝卜)外,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把引进的外来作物,简单地冠以产地名,尽管这个地名并不是原产地。如称原产亚美尼亚的菠菜为“菠棱(尼泊尔)”,称原产南美的马铃薯为“荷兰薯”。
最新出版的《闽南方言大词典》收录了闽南方言特有词“高丽菜”――“高丽菜:包心菜,学名叫结球甘蓝。”闽南话的发音用国际音标标记为‘kole’,除声调外,与潮汕闽南话“哥枥”的发音并无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