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古时名称很多,有“菽乳”、“黎祁”、“小宰羊”,宋代以后,才统称豆腐。只有
潮汕人习惯把一般意义上的豆腐称作“豆干(官)”,而真正的“豆干”却称之为“香腐”。潮语“干”、“官”同音,因此在潮汕,豆腐除了可以佐餐外,还有广泛的民俗用途,祭祀大典离不了豆腐,新婚吉庆离不了豆腐,儿童入学第一天也要吃豆腐加青葱,说是吃了就会读书聪明,长大能做官。
起初在潮汕从事豆腐业的大都是客家人,尤以大埔、丰顺人为多,有潮谚云:格(或客)仔豆干无划过痕,其原来意思是说客家师傅在分割豆腐时手很准,没有贬义。因为潮汕豆腐跟别的地方不一样,一板豆腐一百多格,每格寸把见方,卖时要划得准才不会割得七零八碎。到了近现代,潮汕人也学会了这项技术。
潮汕豆腐的衍生产品有很多,最出名的有姑苏香腐、南姜白贡腐和红腐乳。姑苏香腐以
潮州下东平路老君堂的最出名,为什么名叫姑苏香腐?据说乃清初江苏吴县道士所传。南姜白贡腐为樟林一归侨首创,在老华侨中也享有盛誉。红腐乳全国各地均有生产,在潮汕以
普宁最出名,因
普宁最出名的是豆酱,而腐乳的好坏跟豆酱有直接关系。
以前磨大豆用石磨,浆细腻,不发热,但劳动强度大,现在改用机器,大大减轻劳动强度,生产效率也明显提高,但做出来的豆腐口感却差多了。现在有的又回归到“石磨时代”,而且打出广告:“小石磨生产”。
豆腐是小本经营,场地不大,既是工场、门市,又是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有雇伙计的作坊,吃同桌,住同屋,把伙计当成家庭成员来看待,少有严格的拜师授艺的规矩。好多豆腐作坊其实是夫妻店。
以前小学课本有一课《磨豆腐》:呼噜噜,呼噜噜,半夜起来磨豆腐。磨豆腐是一件很辛苦的营生,不管寒冬腊月还是炎夏酷暑,人家正睡得香甜时,在被窝里打呼噜,而开豆腐坊的两夫妻,却要披衣起来呼噜噜双推磨。天气越冷,越要提早起来“浸豆”,因为大豆要在水中浸泡到一定程度才能磨出更多的豆浆。豆腐做好后,男的就要挑起豆腐担子,沿街叫卖豆腐,女的先把工场收拾清洗,清洗完毕天也快大亮了,她就打开铺窗,工场成了门市,坐在铺前卖豆腐。
虽然民间都认为刘安为豆腐祖师,但潮汕城乡的豆腐坊却极少祀刘安,只祀土地神和财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