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夫茶是潮人饮茶习俗、泡茶方法、品茶艺术及礼仪礼俗的总称。它既是潮汕城乡每家每户必备的日常饮料,也是潮人接待客人的最高礼遇。尊贵客人来访,必泡工夫茶。所谓工夫茶,是指茶人的素养和茶艺的造诣,烹茶讲究精巧、考究、规范、完美。中国的工夫茶艺,正式形成于盛唐之时。由于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更迭,工夫茶的中心区也随之南移。南宋建都之后,江浙地区成了中国工夫茶中心区。至宋、元两代,中国工夫茶进入它的发展阶段,士大夫品茶、论茶之风甚盛,民间饮茶五花八门。到了明代则是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时期。据专家考证,
潮州的饮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由于受江浙的中心区的影响,至明代
潮州饮茶已渐次成风。明永乐年间,宋都北迁,江浙的中心地位削弱,到了清代中叶以后就已失落,中国工夫茶中心区便继续南移至潮州,形成了以“品”为主的饮茶方式。
潮州工夫茶艺,翁辉东著的《潮州茶经・工夫茶》里已作了精辟的阐述,指出这一茶艺形式独特自成系统,除了重视茶叶品种的选择之外,更讲究茶的烹制方法和茶具器皿的配备。潮州工夫茶选择的茶种,一般是闽产的色种、铁观音,本地产的凤凰单枞也深受欢迎,茶具采用宜兴的朱砂壶(后来潮州改称为孟臣罐),煮水用薄底的砂铫,茶杯是薄如纸、白如玉的小瓷杯,一年四季,杯的形状各有不同,以适应季节变化,便于保温或易于散热。工夫茶的烹法更为讲究,因为“工夫茶之首功,全在烹法”,烹茶之前要选水,以“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选水之后用活火煮水,原来要用木炭甚至榄核作为燃料,现在已用石油气炉或电热炉代替。砂铫水沸后,就要淋壶、淋杯,然后装茶入壶、提铫高冲,再刮去溢出的茶末、壶外淋水追热,接着便是筛茶。筛茶时要低洒茶汤。各个茶杯轮匀,可谓“关公巡城”,又须将茶汤筛尽,称“韩信点兵”。最后品茶时要一闻其香,二观其色,再杯缘按唇,杯面迎鼻,浅斟细啜,三嗅杯底。概括起来,潮州工夫茶艺包括选茶、点水、活火、烹茶、品茶5个主要程序,而“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评述的工夫茶“煎茶法”,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和酌茶6个主要程序,这就表明,尽管潮州工夫茶改饼茶为叶茶,改煎茶为冲泡,并由此产生茶具使用的差异,但在本质上与陆羽的“煎茶法”类同。所以,有专家认为,潮州工夫茶实际是《茶经》工夫茶艺经过千余年的不断积累、扬弃、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物化成果,是“中国茶道”的集中体现,正如清代的俞蛟所言,潮州工夫茶“烹冶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品饮潮汕工夫茶,不仅是一种物质享受,而且是高雅的精神享受。经过长期的积淀,潮汕工夫茶已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有专家认为,其核心是“和、敬、精、乐”。所谓精,不仅仅是“器具更为精致”,而是体现在烹制、品饮的整个过程,已从粗放地“喝”变成艺术的“品”。和、敬,是指茶德,客来敬茶。以茶示礼,加强沟通,增进友谊,品茶时采取“差额品饮法”,三人用两杯壶,四人用三杯壶,五人以上用四杯壶,每饮一轮茶总有一位座客轮空,因此在筛完首轮茶,主人要让客人,小辈必敬长辈,其后仍互相谦让,和融气氛充溢茶座。乐,是指品饮过程中自由交谈,轻松幽默,妙趣横生,能够减少烦恼,清除疲劳,可谓“茶中有乐,乐在茶中”。假如在品饮凤凰单枞茶的同时,欣赏悠扬悦耳、优美抒情的
潮州音乐,更是心旷神怡。
潮菜宴席也离不开工夫茶,当主、客吃完一道浓郁的菜肴之后,喝上一小杯甘醇的工夫茶,既能解肥腻,又可清除口腔中的杂味,以便更好地品尝下一道菜肴美味,上工夫茶的程序,一般是当主、客人入座时上第一道工夫茶,再上第一道菜,以后可穿插上2至3次;宴席结束时,上最后一道工夫茶,使大家进食更有韵律和节奏,一饮一食,相得益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