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姜薯考(下)





    其次是要注意古人使用字词时经常互通假借。比如甘薯和山芋,后世多特指番薯,但在古籍中也常泛指薯蓣一类。当嘉庆《澄海县志》说“甘叶如芋”时,并不是说番薯的叶子像芋头一样,而是说甘薯的叶子像山芋一样。这里提到的“甘”与“芋”,指的也都是薯蓣科的植物。因为芋头属于天南星科,芋叶大而挺拔,古人常用“芋叶如荷,长而不圆”来形容,与《本草纲目》所载“叶有三尖,似白牵牛叶而更光润”的山药叶有明显的区别。
    又比如被潮汕人称为“淮山”的山药,其准确的名称应该是“怀山药”。在明代之后,以河南怀庆府出产的山药最著名,被称为“怀山药”。后来因为繁体“选弊直驶喽煌傥盎础弊郑莆盎瓷揭保詈蟛疟患虺莆瓷健T俦热绻糯摹八K”与“姜”字通用,因此,当雍正《惠来县志》提到“K蓣”的时候,指的无疑就是“姜薯”。这也是我从潮汕地方志书中找到的有关姜薯的最早记载,说明最迟在清初的时候,潮州人已经开始种植和食用姜薯了。
    由潮汕已故生物学家吴修仁先生编著的《潮汕植物志要》,收录了薯蓣科植物四种,分别是参薯、黄独、白薯莨和日本薯蓣。其中的参薯,别名苏木薯(潮汕)、红大薯(潮汕)、巴掌薯、白薯、田薯、黎洞薯(广州)、大薯等,在古代常被视同于山药。嘉庆《澄海县志》说:“甘叶如芋,实如拳,有大如瓶盎者,皮紫而肉白,又有皮肉具紫者,名苏木薯,比诸薯为佳。”指的就是参薯。我们煮姜薯汤的时候,如果渗入一些“皮肉具紫”的苏木薯,无论颜色还是味道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黄独别名头痛子、零余子(潮汕),一般只作药用,有小毒,可治头痛痈肿。白薯莨俗称白薯郎,也只作为跌打肿痛的草药。日本薯蓣俗名土淮山、野山药,块茎虽可供食用与药用,但也并非早已驯化园栽的姜薯。
    过去潮汕人所熟悉的薯莨也属薯蓣科植物,其块茎富含鞣质,可提取“薯莨胶”,用以染制“香云纱”以及渔民服装和渔网等,可惜已成陈年旧事。近年国内倒是对薯蓣科的植物非常重视,但主要是研究如何从盾叶薯蓣和穿龙薯蓣中提取薯蓣皂素,用以合成黄体酮、强的松等甾体激素类药物。
    在清道光年间,丁丑科状元吴其浚写过一本叫《植物名实图考》的书,其中列举了多种南方出产的薯蓣:“南宁府志有人薯、牛脚、篱峒、鹅卵各薯;琼山县志有鹿肝薯、铃蔓薯……漳浦县志有熊掌薯、姜薯、竹根薯;大都皆因形色赋名也。”对于姜薯,我们大概可以用这样的话来表述:姜薯是一种品种待定的薯蓣科植物,以块茎形状和颜色如姜得名。姜薯主要分布于粤东潮汕各地,在闽南的漳浦也有发现,但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民俗食物,则仅出现于潮汕。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 上一篇:姜薯
  • 下一篇:姜薯考(上)
    •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送上门的美女

    潮语电视剧:透码准准(六合彩迷)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