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美食乒乓果

   潮州驰名美食“槟醅果”,在其创制的历史过程中曾几易其名,它叫过“乒乓果”、“乌果”、“鼠壳果”等。但在一次外地顾客的一次音误中,槟醅果最终被误读成“乒乓果”而名闻遐迩了。
   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兵荒马乱,饥寒交迫,百姓只得啃草根、吃野菜度日。在遍尝野菜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叫“鼠壳草”的野草不仅无毒好吃,同时还有一股清甜的香味。后来日子太平了,有人便用“鼠壳草”混合糯米一同碾成粉,然后以粉为果坯、加佐料做成果,蒸熟后呈暗褐色,吃起来别有风味。因为其颜色呈黑色,揭阳人便称之为“乌果”。后来,人们每逢喜庆之事都要做“乌果”,但因“乌”字不雅,遂改用果坯的原料――“鼠壳草”来作为它们名称,称之为“鼠壳果”了。
   后来,人们又改用“槟醅粉”作“鼠壳果”的馅子。“槟醅”就是把糯粟装在密封的铁罐内、爆炒熟、过筛去壳、碾碎,做果时每斤槟醅粉加熟白糖一斤、芝麻二两、花生三两、橙糕五钱。每斤鼠壳粉做30个果坯,大小如半粒槟榔那么大。若过大、坯太厚,小了易破裂。由于揭阳“槟醅果”独具一格,在潮汕地区少见,加上风味独特,故此名声远播内外。晚清时,揭阳县城内南门有个李奇遇的,专门经营这一生意。在保持槟醅果原有风味及特色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加印(盖在上面的图案)和用豆腐皮垫底,这样既美化了槟醅果的造型,又便于携带。他每天只做一担槟醅果在总爷宫前(即现在的榕城镇政府前)摆卖。那些想要品尝又怕买不到的人,都得一早就到总爷宫前等候。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揭阳小食师傅谢洽到汕头谋生,便做了“槟醅果”摆于乌桥头,食客闻知是揭阳槟醅果,便抢购一空。
   “槟醅果”的叫法,揭阳人本来就很难叫准字音,再加上和外地顾客做买卖,更难叫准。1956年,揭阳县饮食行业在一次买卖中,有一外地顾客问售货员:“你再说一遍,这叫什么“果”?‘乒乓果’吗?”因为“槟醅果”和“乒乓果”在字音上相近,那位售货员便将就答道:“对,叫乒乓果”。由于乒乓易叫、易写,结果竟不过几天时间,人们都把“槟醅果”叫作“乒乓果”了。虽然叫“乒乓”是错得可笑,却成为公认的名称了。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情感喜剧:野蛮婆婆俏媳妇(第一集)

贺新年全新潮汕小品:分家(第三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