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很多潮人称吃团年饭为“围炉”,缘因是吃团年饭时,饭桌中央置一燃木炭的火锅,潮人称火锅为“转炉”。过去,很多人家的“转炉”只在除夕使用,因此更显得围炉的隆重。围炉的头道菜是猪肉丸或鱼丸,潮音“丸”与“圆”同音,寓意团圆满美幸福。蚶是不能没有的,并且吃得越多越好。蚶的壳称“蚶壳钱”,吃得多,钱就多。“蚶壳钱”不能倒掉,要洗净放置在厅角,以“钱”镇宅。元宵后,将蚶壳钱仔细漂洗干净以后再倒入井里填井基,寄寓“钱源不绝之意”。从前的
潮汕商家尤其重吃蚶,其中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蚶除“魁蛤”、“瓦楞子”等别称之外,还有一个潮汕俗名叫“贝蛏”,也有人叫“双贝蛏”。蛏,潮音读“胎红”;与“赚”谐音,“贝”与“倍”同音,“倍赚”或“双倍赚”正是商家追求的目的。很多地方的围炉,还必须吃“猪肠血蒜”这道菜。潮音中,“肠”与“长”同音,寓意长命;血是命之源,寓意寿源不尽;“蒜”与“算”同音,寓意做事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