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揭阳“槟醅”@

    “槟醅”原先叫“乌”,后又叫“鼠曲”,逐步演变成“槟醅”,因“槟醅”较难叫,而“槟醅”又与“乒乓”谐音,人们便把“槟醅@”称为“乒乓@”。“槟醅@”的发源始于元朝,兴盛于清朝,解放后在生产工艺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名噪一时的中华名小吃。

    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中原,兵荒马乱,饥寒交迫,饿孚遍野,民不聊生。为了生存,许多人只得靠吃野菜为生。在吃野菜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种叫“鼠曲草”的草本植物,这种植物不仅好吃,而且无毒,在咀嚼之余,口中有一种微微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后来战乱平定后,许多人仍没法忘记这种独具风味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尝试把“鼠曲草”同糯米混合在一起碾成粉末,先将“鼠曲草”放入石臼舂烂,然后用大米粉掺和作为果胚,加上佐料做成,这种蒸熟后呈暗褐色,吃起来别具风味,因这种外观看起来呈黑色,揭阳人便称之为“乌@”。后来,揭阳人每逢喜庆之事,都要蒸“乌@”,因乌字不太好听,不合喜庆的氛围,人们干脆用做胚的原料“鼠曲草”来称呼它,称之为“鼠曲”@。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单用糯米粉加上适量的花生油,经过反复的揉匀作皮,用“槟醅麸”来做“鼠曲”的馅子。所谓“槟醅”@,就是把糯粟炒熟后,过筛去壳,碾碎。每斤槟醅麸加上熟白糖一斤,芝麻二两,花生三两,橙糕五钱。每斤鼠曲粉可以做约30个曲胚,用鼠曲粉做胚包上槟醅麸及添加的料子做成的品,称之为“槟醅”@。这种胚薄,馅多,十分美味可口。

    晚清时,榕城南门有一个叫李奇遇的小商贩,专门经营这一生意,他在保持“槟醅”?原有风味、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发明了加印(在@的上面印上图案花纹)和用豆腐膜垫底,这样既美化了“槟醅”@的外观,又便于携带。他每天只制作了一担“槟醅”@在北门关爷宫前摆卖。许多想品尝“槟醅”@的人只得一早就到关爷宫排队等候,成为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 上一篇:特色小吃
  • 下一篇:潮汕民居添新秀
    •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情感喜剧:野蛮婆婆俏媳妇(第四集)

    大笑西游之第三部:受困平顶山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