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特殊民俗含义的远洋运输工具。清康熙至光绪年间(1662--1908),
澄海樟林的南社港,是
潮汕地区通往外洋的大港口,内地富商巨贾纷纷在此聚集,开办远洋和沿海运输贸易,同时运送客人到泰国、越南、爪哇、新加坡等国和地区经商或从业。出洋的船只主要是红头船。红头船有大、中、小之分,一般是船越大,航程也越远。红头船的头、尾均深红色,为了与头尾均深青色的福建青头船相区别。
纤头船为了争取顺风、顺水,避开风暴,通常在每年寒露之后,乘东北季风起航,开赴南洋诸国。到第二年三四月又趁太平洋吹来的西南季风,返航回潮,大多聚集于南社港口,船民家属,欢天喜地到港口迎接亲人。
南社港的兴盛,一直持续到光绪末年(1908年前后)才被洋船所排挤。出洋旅客或运输经商,都到汕头乘洋船出番,红头船逐步消失。
乘红头船出洋,由于路途遥远,行船缓慢,大多要20多天甚至一个月才能到达目的地,若不带些干粮,很难挨过这些日子,而甜@不易变质,所以,过洋者一般都要事先准备一些甜@作干粮。甜@本是年节食品,带@出洋实属无奈,所以,有俗语“无可奈何舂甜@”。
红头船一般将船头琢成鲤鱼头状,并雕有龙头,据说在陆上能惊走百兽,在海中能吓退百族。整艘红头船均涂以重彩,头尾红色,船身外面用蓝白两色漆成鳞片。船尾巧制成鱼尾鳍,高高翘起。
